笔者珍藏一品宝银,因形似马蹄,故又称“马蹄银”,俗称元宝。
经著名历史学家、钱币鉴赏家高英民先生(研究员)鉴定为真品。
平时笔者喜爱涂抹几笔毛笔字,按当今时髦说法美其名曰爱好书法,自然也喜好欣赏钱文书体艺术,多少日情痴痴闭目指划党怀英所书“泰和重宝”而废寝;几多时意绵绵开心赏析宋徽宗的瘦金体“崇宁通宝”而忘食,但更使我着魔的是欣赏收藏的这品宝银上的钱文书体。
这品宝银造型秀美,为椭圆形,面大底小,面上两首有高立的耳翅,外侧有多横条罗布纹,宝银下部及底面有密密麻麻的不规则蜂窝状大小的空洞,用硬器重划,洞内光泽润细:“宝脸”凹部平整光滑;中间有“ ”形三块相连的铁打印记,几乎占满整个“宝脸”。当中竖长方形铁印,恰好容下三枚现行二分硬币;在印记上凸起“泰谷宝”三字,左右印记比中间印记短而窄:分别是模铸阳文“光绪年”、“伍拾两”六个小字。
乍看书体疏密匀称,章法布局讲究,字字肉圆光洁、骨清神秀。细瞅妙趣就出现了,妙就妙在右边“光绪年”三个字为隶书体,但“绪”字笔划隶中带篆,更令人拍案叫绝是“泰谷宝”三个大字,“泰”为隶书的变体,如上部为“ ”,下部为“ ”,组成“ ”;“谷”字似隶非隶、似篆非篆,确切地说隶体之中融篆笔更恰如其分。
“宝”字则篆书“长冠连足宝”。何谓“长冠连足宝”?即“宝”字宝盖儿下垂至足,“宝”字最下足为垂直的两笔与“目”相连。“宝”内从“尔”,篆法极工,严谨古朴,凝重素雅,宝盖儿“ ”凸线,上部圆如重露,左右两笔对称,不禁使人联想它多像一位冷艳美人的两只玉臂轻舒;下垂笔划由粗渐细、末端尖如悬针,因其形似倒垂的韭叶,故称“倒韭篆”。宝盖内不论“ ”、“ ”弯笔,还是“宝字圆线,庄重流畅”,有不能增笔损划之感。
赏析“泰谷宝”仅仅九个字,从简入繁,将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书体竟结合得如此完美、和谐,毫无生硬造作之嫌,笔者反复揣摩思索,终于悟出了八个字:“扬圆藏直、入古出新”。君不见“泰”字的上部处理成“ ”样,可谓匠心独运,将隶书长短平直的三横笔变化为三横的两端向上弯曲,使两侧形成层次分明的圆折,中间一条直线分左右,这样既增强了篆书骨清肉肥、圆润遒劲的特点,又突出了文字对称美感。试问,若按常规的隶书写法,势必破坏钱文整体的和谐,银工巧匠仿佛意犹未尽,顺势而下,左撇右弯,右捺左曲,将隶书“泰”字下部简化为中间一短竖,两侧分别为两个相反的半圆弧线,上下长短两竖为轴,左右等分稳健,流畅活泼,篆味十足,真乃画龙点睛之妙!
我赞美“泰谷宝”的钱文书体艺术。不是吗?远推侧视宝银,犹如无桅杆的小船儿;近拉平看元宝,恰似缺提梁的花篮儿;印记连片若比桑,圆笔点画化为蚕,好一幅“银蚕食桑图”。它精湛的钱文艺术,让人领略到独特隽永的文字美。
众所周知,自南宋后期以来,钱文书体较少采用篆书,据载“光绪通宝”则有背日月纹的篆书小平,但传世绝少,而在“泰谷宝”同一品宝银上仅仅九个字,熔隶、篆于一炉的宝银钱文实为罕见,能与“泰谷宝”钱文艺术相媲美的元宝又有几品?
收藏钱币不易,收藏元宝更难,尤其是收藏高品位像“泰谷宝”钱文端正秀逸、铸工精良,堪称双绝的银元宝更不可多得,观者无不心向往之,一生存独宝,足矣!
这枚自铭“伍拾两”重宝,曾作为称量货币,主要用于巨额支付,当它结束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退出流通领域后,即成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泰谷宝”不仅为探讨元宝钱文书体提供了实物依据,而且为研究清末政治经济、货币发展史、白银浇铸、工艺美术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物以稀为贵”,其珍罕程度可见一斑。
笔者为我国泉苑灿烂的钱币文化而自豪,为了进一步拓宽研究元宝钱文书体艺术,笔者不揣文笔的浅陋。愿将一得之见,芹献于同好,并就教泉界方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