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关注度的不断提高,紫砂行业进入一个急速发展的通道。与此同时,整个行业面临的是从业队伍日趋庞大,高素质人才却后继乏人的现状。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后人对紫砂基础技艺的继承。但是,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却略显不足。如何顺应时代和市场需求,探索一套科学而系统的人才培训方式,从而培养一批懂技艺、勤思考、肯创新的新时代紫砂人才,是整个行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创作队伍日益壮大
传世精品乏善可陈
对于现阶段的整个紫砂行业来讲,用极度繁荣和飞速发展来形容毫不为过。这种繁荣不仅体现在紫砂壶在近几年的拍卖当中身价一再攀升,制作紫砂壶的工艺师身价与地位不断提高,现在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在为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发现并将之发扬光大,最为基本也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现象在于,从事紫砂壶制作这一行业的队伍正在日益壮大。现在宜兴市从事紫砂壶制作的人有3万左右,以家庭作坊为单位的企业上万家,而如果将炼泥、包装等一系列产业链的从业人员算在内,是一个将近5万人的从业大军。
相对于之前的制壶技艺,现代工艺师们已经提高了许多,而且烧成技术也更趋精准高超。但是,作品当中的气度与神韵无法与老壶相比。而且,市场上现有的作品虽然品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但是总有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感觉。紫砂行情的火热也使得许多制壶者无法潜心研究创作,只是一味地追求造型醒目、速度加快,而忽略了壶本身的内涵。
教科研一体化生产
成功模式难再复制
事实上,作为中国几大陶瓷产区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宜兴对人才培养是有着非常成功的操作模式的,宜兴紫砂厂成功的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机制,当时还被教育部确认是最成功的经验之一。中国陶瓷几千年的历史是手工业发展史,基本上紫砂的承传是靠师徒承传。这种模式一直到解放前都没有改变过。
随着国有企业的转制,以及饮茶文化的发展,现在的紫砂市场非常火热。社会对紫砂这一手工艺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有计划、有目的、成规模的紫砂培训反而减弱了。这对于紫砂后续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现在的紫砂人才培养基本上是在职的徒工、助理工艺师、工艺师、高级工艺师等在自己的作坊或工作室,每星期脱产两天去学习相关知识,通过两三年时间的学习拿到资格考试证书,去报评职称评定。另一种模式就是高级工艺师、省级大师、国家级大师自由地吸收当地的艺徒,培养各具风格的制作技艺。
传承创新两措并举
艺人应重德艺双修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紫砂的要求逐渐提升到了艺术品的高度。面对这样一种现状,高素质的人才比例就显得非常小。紫砂行业要想能够更好地发展,还是需要探索一套符合现在社会的教育体制,既能有很好的技术传承,同时也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两方面结合才能培养出新时代的艺术家。现在从事紫砂行业的人很多,但是从实质意义上理解这门艺术的人还不是特别多,这与紫砂依然在发展过程中有一定关系。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自发到高等院校去进行深造,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而且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工艺师自己办短期培训班,然后将作品制成画册,拿给同行和陶瓷界征求意见,这也是一个好的现象。有的陶瓷艺术大师还在工作之余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当中,救助贫困学生,是艺德的一种体现,值得当代紫砂人学习。从长远的发展来讲,紫砂人要修的不仅是艺,更重要的是德。只有艺德双修,才能在外界利益的诱惑下专心做好艺术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