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8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深圳紫苑茶院:演绎清代老宅魅力

梁 瑛

  穿越时空的阻隔,两栋清代老房子从江西迁移到了深圳,在古朴外观与现代室内设计的装点下,营造了一个独具创意的雅生活馆。

  两栋有故事的老房子

  在一排排白墙灰顶的简约现代建筑中间,两栋历经200年风霜的木质老屋孤独地伫立其中,像是一种建筑陈列的“行为艺术”。 这两栋老宅分别为报恩堂和千金屋。它们本在江西,旧村拆迁被卖到北京,又被紫苑主人陈悦诚费尽心思取得,几经颠沛,拉到了深圳欢乐海岸。历经200多年的风霜,老房子精细的木窗雕刻、柱檐、槲角上的花纹等依然完好无损。木质结构的厅堂内壁,嵌有刻着诗词楹联的方石碑,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精华。

  据茶院主人介绍,这两栋老房子分别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报恩堂建造于清乾隆期间(1747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这座房子原来属于一户姓余的人家。根据余姓家谱记载,1746年春天,一位姓周的县令在回乡省亲的路上经过鄱阳湖,遇到一场大风,打翻了他们乘坐的船只,随同的十几个人都被淹死了。只有他抱着一根木头,悬浮在湖面上,被姓余的渔民救起。第二年春天,周县令载着满船的建筑材料和石头,带着许多能工巧匠,来到鄱阳湖边,花了整整五个月,为这个渔民建造了这间屋子,人们给它取名叫做报恩堂。报恩堂雕刻的花鸟草虫和人物走兽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代表着当时高超的雕刻水准。报恩堂被人们称道的原因不仅在于它极高的建造技术,更源于人们对感恩图报的品德的传颂。

  而千金屋则是清朝嘉庆年间一位富商为女儿建造的。此屋最大的特点就是许多图案镂空设计,雕刻的鸟兽都非常逼真,技艺十分精湛,尤其是石头雕刻的书法作品如行云流水一般,显示了极高的技巧和独特的匠心。这些书法作品,镌刻的都是励志醒世的名言,体现出富商的一片拳拳爱女之心。

  古董老宅里推出雅生活

  紫苑将乾隆、嘉庆年间的老房子移入南国闹市,古朴的外观与现代的室内设计相辅相成。既有百年老宅的气宇和尊荣,又尽显私家庭院的雅致与高贵, 文化与艺术在此相得益彰。老房子大多采用榫卯结构,在建筑方式上与现代建筑有很大不同,为了让这两栋老房子平安落户深圳,陈悦诚专门从当地聘请了精通老建筑的老师傅来把关,有些地方完全不用钉子。设计师惊叹说:“这样也行?”老师傅却说:“没问题,过去几百年,我们的前辈都是这么干的。”

  经历了两百年的风雨,这两栋老宅本身已经成为古董,里面的一砖一瓦、每一根梁柱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而之所以要花大力气、大价钱把两栋老宅搬迁到深圳,陈悦诚表示,正是为了倡导新的生活方式——中国雅生活创造氛围。所谓雅生活,就是高尚、模范、康乐、品质的好生活。陈悦诚希望把中国文化精神物化,转化成一个看得见、听得着、闻得到、吃得了的生活形态。让市民通过这种物化的分享和体验,领悟中国文化的哲学理念。

  雅生活不是奢侈生活

  花600万元买两栋老房子来做茶馆,听起来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在紫苑的主人陈悦诚看来,他所提倡的雅生活与奢侈生活完全是两回事。

  如果说明末清初的江南有一种富裕而不庸俗的社会风气,那么是由于当时有一批文化精英把他们的才华、情感、生命演化成了生活的哲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未能兼济天下,而择独善其身的文人雅士用理想与智慧建立起一个衣、食、住、行、玩的欣赏标杆,从而成为无论王公贵胄、大夫富豪,还是士人庶民、布衣书生,一致的向往和诉求。换句话说,有一个极具文化水准的雅生活之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