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头望去,耀眼的阳光下,“山西襄汾县农村信用联社南贾镇连村信合便利店”(以下简称连村信合便利店)的大牌匾显得格外光鲜。
上午九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走进了信合便利店,想取点钱用。业务窗口前有两位农民正在办理业务,大堂经理把老人请到了一旁的座椅处休息。
老人就住在连村,离信合便利店不远。但即便如此,骑脚蹬三轮车过来,还是会累得气喘吁吁,额头上微微地渗着汗。
“有了这个信合便利店,方便多了。”老人一脸的笑容。
老人告诉记者,在连村信合便利店设立之前,要想取个钱、存个钱,得到镇里的信用社,去一次,就得骑半个小时的脚蹬三轮车。
“银监会要求的是消除空白‘乡镇’,襄汾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是在消除空白乡镇的基础上,又把金融服务延伸到了‘村’。”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企业文化处余圣为介绍说。
细化的服务脉络
“一般地方是会保证一个‘镇’有一个信用社网点。我们选择在‘村’,尤其是大一些的村子里设‘信合便利店’,就可以为更多的百姓提供金融服务方便。”襄汾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李建学介绍说。
连村信合便利店设立于2010年7月1日,能够为当地百姓提供存取款、贷款、转账、汇兑等金融业务。服务范围辐射了连村周边的7个行政村、1万余人口。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从2010年至今,襄汾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提出的“村周银行惠农工程”建设为载体,先后设立了40个信合便利店。
这其中,1个是封闭式,39个是开放式。前者可为百姓办理存取款等金融业务,业务功能与农信社网点相同;后者对百姓进行金融知识宣传、评级授信、金融业务咨询等,但不办理金融业务。
“便利店在管理上实行‘三定’服务。”郭宝香,南贾镇信用社主任、连村信合便利店负责人介绍说。
由于村里的客户数量、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有限,所以在日常管理上,连村信合便利店实行“三定”服务,即:定人、定点、定时地对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便利店还定期给农民搞一些培训。”郭宝香补充说。
在连村信合便利店,百姓不仅可以办理金融业务,还能定期听到由襄汾联社出资聘请的一些专家教授的讲座,内容涉及金融知识、农业技术知识等等,无一不与当地百姓的生活相关。
“农信银”的助力
人都说,开大船,需众人划桨。在“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这一重任面前,多方的援手、众人的合力同样重要。
以连村信合便利店为例。
连村信合便利店的营业场所租用的是当地百姓用房,租金1年1万元;一次性的业务设施投入,包括防弹玻璃、联动门等安全设施,大概要几万元;工作人员是从襄汾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南贾镇信用社定期抽调而来的。
但资金投入与产出相比,却并不相称。该便民服务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平均一天一百多笔,忙的时节,能达到两百多笔。但多是小额的存、取款业务。”
这种情况下,“降低成本、提升服务”便成了信合便利店的迫切需求。而对于这种“需求”,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搭建的支付清算系统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农信银搭建的资金清算平台,不仅为我们更好地服务农村百姓提供了很大帮助,而且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服务水平。”李建学不止一次地说。
2010年7月,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核心业务系统与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成功对接,实现了全国“8万家信合网点连城乡”的支付清算优势。
与之同步,襄汾农信社的服务范围和能力也拓展开来:为持有全国任意一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银行卡或活期储蓄存折的客户,办理跨省(市、自治区)的资金转账、现金存取等金融业务,而且“速度快,实时到账、手续简便”。
“农信社通过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为客户办理业务,无需缴纳手续费,如此一来也可以降低农信社服务‘三农’、填补金融空白的成本。”一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有了多方的支持,连村信合便利店为当地百姓提供服务更为得心应手,服务内容也更加多元化。襄汾联社决心把便民服务点打造成当地的“金融服务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
与此同时,连村信合便利店的经营成效也日渐显现:据统计,在开业后的9个月的时间里,连村信合便利店的各项存款余额已经达到了2086万元,发放贷款1530余万元。
“村周银行”、“家门口的银行”。对于南贾镇连村的信合便利店,当地百姓如此亲切地称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