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樾丞,名福荫,以字行,河北新河县南小寨村人。1949年张樾丞受命承担了刻治国印的重任。
建国后,张樾丞还给周恩来、朱德治过篆字印,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印也出自他的手笔。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推选毛泽东为常务委员会主任,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陈叔通为副主任,李维汉为秘书长,齐燕铭为副秘书长。筹备会决定成立6个工作小组,各小组分别承担开国盛典的相关事宜。周恩来委托前清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陈叔通负责办理国印之事,并让齐燕铭协助陈叔通策划这项工作。
对书法还算精通的齐燕铭,自小就生长在北京,对琉璃厂治印行业颇为熟悉。他邀请张樾丞、顿立夫、唐醉石、魏长青等治印和刻字名家到北京饭店相聚,座谈治国印之事。在众多治印高手中只有张樾丞会刻铜印,于是大家一致推举张樾丞担当治国印之重任。
张樾丞1881年12月13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村中读过几年私塾,略通文墨。1903年,他徒步跋涉数百里来到北京,在琉璃厂(当时名“留黎厂”)益元斋刻字铺当学徒,除了干店里的杂活,把全部时间都用来钻研篆艺和勤奋读书上,面对前人印谱,朝夕揣摩,大有所得。1907年,张樾丞正式出师,在琉璃厂来薰阁琴书处开业治印,自定润格,求印者日多。1908年,琉璃厂藻玉堂主人王雨请张樾丞为梁启超所书的“龙飞虎卧”刻字,此字刻出,名声大振。孙殿起在《琉璃厂小志》中赞叹:“真银钩铁画也。”张樾丞由此一举成名。张樾丞用功刻苦,从不谋求捷径,他记忆力极佳,对前人的佳作过目不忘,聪颖过人。自立门户后,他每天手不释《六书通》等印典,每日研习,因为水平高、名声响,字体严整规范,很适合皇家风范。1909年,经宝熙引荐,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制作“宣统御笔”、“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等8枚印,尤以“无逸斋精鉴玺”最为精到。溥仪在皇宫中闲来无事,在不少名画上钤盖印章,全是张樾丞所治的这8枚,现在它们也是鉴定清宫藏画的重要依据。1910年,他移寓明远阁,在治印之余兼刻铜墨盒,学而能熟,熟而能精,很快就以冶铜印为当时一绝,求治铜印者日多,家道逐渐殷实。这年,他为载涛、载泽、荣臻、宝熙等皇亲贵胄治印,也为当时的内阁协理大臣、后来任过北洋政府总统的徐世昌治印。1912年,民国肇始,张樾丞此后为历任北洋政府元首和首脑治印多枚,如段祺瑞、朱启矜、陆征祥、唐绍仪、黄郛、吴佩孚、曹汝霖等人,他们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但都要到琉璃厂来求张樾丞的一方印。后来,张樾丞也为冯玉祥、胡景翼、张宗昌、商震、白崇禧、黄绍翃、王陵基等民国将领治过印。
解放前,同古堂享誉四方,财源滚滚。张樾丞与黄伯川、韩少慈并称琉璃厂“三大财主”。张樾丞虽为富翁,但生活俭朴,烟酒嫖赌的事从来不沾边。张樾丞把金钱积攒起来,不但用于扩大产业规模,同时还救济穷人,做慈善事业。
张樾丞接受治制开国国印任务之后,便回家翻资料、找印谱,认真画了四张印样,是隶、宋、汉篆、秦篆四种字体,文字样式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半个月后,张樾丞将印样交给了齐燕铭。齐燕铭立即将印样呈送中央领导人和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们过目、审阅。
一星期后,齐燕铭高兴地告诉张樾丞,毛泽东主席已经选定了宋体字的印样,新政协筹备委员会正式决定将刻制国印任务交由他来完成。
张樾丞激动万分,不住地点头,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送走齐燕铭后,他对家人和伙计们说:“毛泽东这个人真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字体,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共产党的心里果然是念着老百姓的。”
印样确定之后,张樾丞就忙着指导儿子张幼丞跟伙计们对原料进行粗加工。先是化铜、浇铸,然后打光,拿大锉锉,再用手工把做细的木炭磨光。这些工序做完后,张樾丞亲自动手画印样,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拿凿子凿,用刀子修。几天后,一枚长宽各约11.6厘米的开国大印就做好了。
镌刻这种印玺是有极严格的特殊规矩的,刻完了不许打样留底,印治成之后,四个角都要突出一点儿,不能是平的。要等到正式启用前再磨平,名曰“启封”,所以张樾丞家没有留下成品国印的印样。
8月底,中央办公厅监印官员和几名工作人员来同古堂取印时,付高额酬金给张樾丞,张樾丞死活不肯要,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只好把钱带了回去。
建国后,张樾丞还给周恩来、朱德治过篆字印,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印也出自他的手笔。张樾丞为人低调,从不拿镌刻国印之事炫人,外人知道的很少。
1961年,张樾丞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0岁。
“文革”中,张家数次被红卫兵抄家扫“四旧”,家人深怕节外生枝,在造反派责难之下,对于国印之事更是缄口不言。正是由于张樾丞镌刻国印之事在当时就鲜为人知,这也就造成了在数十年之后有关写开国大印的文章有诸多不同的版本。张樾丞先生所治的开国大印属国家一级文物,现被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