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遗传承人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守望者。在他们当中,有用民间故事、史诗古歌讲述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耄耋老人;有身怀绝技、以一当十的武术大家;有精通剪纸、雕刻、版画、刺绣、印染、营造、泥塑等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也有传统中医诊断、针灸正骨、中药炮制的名医名师……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从本期开始,本报将开设专栏推出系列文章介绍非遗传承人和他们为守护和弘扬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内画,是我国一种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起源于画鼻烟壶。内画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乾隆末年,一位地方上的小官吏进京办事,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希望以正常途径得到办理。由于朝廷官员办事效率低,也没有进行贿赂,尽管等了很长时间但他的事仍一拖再拖。地方小官吏钱粮耗尽,无奈的寄宿在京城的一所寺庙里,他嗜好鼻烟成癖,当玻璃鼻烟壶中的鼻烟用尽时,他便用烟签去掏挖壶壁上粘有的鼻烟,在内壁上形成许多的划痕,这个鼻烟壶让一个有心机的和尚看见了,这和尚通过实验,用竹签烤弯削出尖头,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烟壶的内壁上画上图画,这种奇特的画就诞生了。
王习三原名王端成,生于1938年。受家人影响,王习三从小酷爱书画。有一次在天坛玩,偶然发现有个人在装青霉素的小瓶里画画,这小小的瓶子里面怎么能画画呢?以后,每次经过那儿,王习三都会去瞧瞧。因为有了一次次好奇,王习三的一生与内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20岁那年,他拜在了著名艺人叶菶祺和叶晓峰门下,学习内画艺术,成为祖传五代的“叶派”艺术的第一位外姓传人。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王习三在内画艺术上进步神速。
1958年秋天,他与师父叶晓峰在一次展览会上做表演。当天,朱德亲临展览会视察,当看到王习三的“屈子问天图”烟壶时连声称赞,紧紧握住王习三的手亲切地勉励说:“你要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再学习’!更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不断鼓励自己永攀高峰啊!”朱德的一席话使王习三至今难以忘怀。王习三说,他原名叫王瑞成,正是为了记住朱德的话,抱着向叶仲三(叶晓峰之父)等他所敬佩的老艺人学习的决心,改名为王习三。
“文革”时,由于历史原因,王习三被遣返回原籍衡水的农村。1968年6月,王习三收侄子王百川为第一个徒弟。1972年,王习三主动放弃了回京机会,留在阜城国营综合厂筹建内画烟壶车间。“我的艺术来自于祖国培养,我的生命也是在家乡人保护下才得以存活的,我没有权利放弃艺术,更没有道理背离祖国和家乡人民!”
改革开放后,王习三的内画技艺不断攀登高峰。1983年,他用两年时间完成的历届美国总统肖像壶,在加拿大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年会上大放异彩。美国各大报纸誉为是“美国历史的缩影,中国艺术的结晶”。1985年,这组作品获得“第五届工艺美术作品百花奖金杯珍品奖”。
多年来,王习三躬身力行,把冀派内画鼻烟壶经过普及、提高、升华,从民间登上大雅之堂,并且跨出国门。无论是爱好、工作,还是退休生活,王习三的“中心”只有两个字——“内画”。步入古稀之年的王习三,身材魁梧,气质非凡,虽然已白发如霜,但依然同他的艺术作品一般充满活力。
(刘子墨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