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10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如何走出农产品涨跌怪圈?

吉 言

  编者按

  “什么都涨价”,今年以来,物价明显上涨,老百姓对此有着切身感受,国家统计数据的反映更是如此,据统计,上半年我国CPI同比上涨5.4%,而且自6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CPI同比上涨都在6%以上。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大中城市近郊菜地和零售网点不断减少,流通环节和成本增加、“卖难买贵”等问题突出,为建设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菜篮子”工程建设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强调加强产销对接,鼓励农业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在社区菜市场直销直供。随后,北京和个别城市启动了蔬菜进社区活动,对解决“卖难买贵”作用初显。然而,如何防止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怎样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蔬菜进社区具体怎样落实?各地政府又该如何为此提供保障?……有关解决农产品“卖难买贵”的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近日,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一则土豆“卖难”的新闻,甘肃、内蒙古等地土豆“卖难”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伴随众多农产品陆续上市,大蒜、生姜、棉花、绿豆等农产品也频现“卖难”现象。农产品如何走出涨跌怪圈?

  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通常是,当年的农产品价格高,农民收益增多,进而扩大了次年的种植面积,导致次年产量增加,当产量大幅增加到改变供求关系时,次年的农产品价格就会出现质变: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便呈下跌趋势,如果价格低到伤农,将会减少次年的种植面积,面积减少,将导致次年的产量减少,如果产量减少到供小于求时,又将导致下一年度农产品价格上涨……

  今年涨、明年跌的农产品涨跌怪圈,似乎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目前,全国多地都出现了土豆“滞销”现象,土豆收购价格在0.4元/斤左右。然而据了解,截至目前,“滞销”的农产品不仅限于土豆,领涨去年农产品市场的棉花、大蒜、生姜、绿豆等,也都陷入了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怪圈。

  以土豆为例,由于去年土豆收购价格高,今年全国土豆种植面积扩大,导致产量大幅增加,市场供给大于需求,进而出现当前的土豆“滞销”现象。据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土豆总产量不足5000万吨,而今年全国总产量预计超过7000万吨。

  为解决农产品“卖难”,国家从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等方面多管齐下:“农超对接”、菜园进社区、产区直供等等。日前,国务院召开会议,部署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笔者认为,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市场供求信息不畅。要从长远彻底解决农产品“卖难”,根治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仅靠建设下游的流通环节还不够,必须要从上游着手,找到病根,从源头防治,在农产品生产时,为生产者提供及时的市场供求信息,为农民的生产种植提供参考。

  要保障生产者能够获得全面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就应尽快建立起全国性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国务院也在部署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中强调: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储备调运制度。

  同时,还应建立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如在欧美国家,许多农产品的生产均是由统一的农场主或专业机构负责,集中化生产的好处就在于农场主或专业机构能及时获悉生产、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的信息,合理生产。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