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0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金干部下乡“土”点好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天玉信用社 胡春麟 周 涛

  在乡村走访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一些农村信用社员工到乡村农户家办理业务和开展信贷资金调查时,喜欢摆“官架子”。他们“一部小车开进村,一身名牌入家门,一双皮鞋到田头,一口‘官腔’问民情”。相比之下,当年那些“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身便装,脚下一双解放鞋,进村入户狗不叫”有点“土味”的刘彦彬式的农金干部在农民心中一直有着颇高的赞誉。

  新时期,“三农”的发展、变化,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境……乡情民声,需要借农金干部的耳目、工作,担起为“三农”解困之责,创新金融服务,加大支农力度。但是,如果农金干部带着“官气”下乡进村,在农民群众面前摆“官架子”,坐在板凳上怕挂烂衣服,走到田头上怕晒黑皮肤,下地怕脏,爬山怕累,这样就会在感情上与群众拉开距离,农民又怎会说出真心话?

  当下,很多单位要求农金干部下基层、转作风、改态度,就是为了让其深入农民群众,了解“三农”的社情民意,帮助解决“三农”的实际困难。需要农金干部丢掉“官气”,保持“土气”,真心实意地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庭院,像亲朋好友或邻居一样与农村群众议民情话农事,必要时还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以普通老百姓的姿态出现,农金干部才能加深对“三农”的了解,理解农村群众,并增强信任、建立感情、提升沟通能力。只有通过心贴心的交流沟通,才能准确地把握“三农”的所思所盼、所忧所虑,摸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脉搏,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全面建设农村和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当然,“土”和“洋”是相对的。这里提倡“土味”,绝对不是要求农金干部放弃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办公条件,一味作秀式地追求“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工作方式。这里提倡“土气”的目的,是要提醒农金干部下乡服务“三农”时要转变作风、改变态度、朴实无华,保持与农民群众的亲密联系。用心贴心的实际行动,实现同农民群众感情上的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接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党和政府的农村金融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的民生利益拉得更近一些、更紧密一些。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听到农民群众的心里话,从而真正达到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目的和要求。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农金干部要从农村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从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吸取智慧力量,在服务“三农”实践的学习中不断增强工作的才智。

  上世纪20年代,青年毛泽东在湘潭、湘乡等地考察,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三四十年代,费孝通先生进行乡村调查,相继写出《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学术经典。可以想象,如果他们高高在上,“官味”十足,谁又愿意和他们进行交流呢?

  在新的时期,面对同样的乡村沃土,农村金融战线广大干部员工们应带着“土味”下乡,扎根农村、深入群众、服务“三农”,以卓有成效的农村金融工作业绩,汇聚起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水平的强大力量,不断开创新时期农村金融改革和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