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整治——再曝光——再整治。
关于通道费,也就是此前所说的进场费,政府的应对办法似乎已经陷入了这样的死循环。
如果事情被闹得再大一些,可能会有某个政策随后出台,比如即将出台的清理进场费的政策——《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意见》和《零售商、供应商商品供销合同规范》。
其实政策出不出来,业界似乎并不关心。你出你的政策,我做我的买卖,至于政策起不起作用,有多大作用,不好说。
但是,2011年政府究竟应不应该次次拿通道费用开刀?每次出台的政策有多大的合理性?如果总是借着“清理进场费”的旗帜打压零售业,那么政府是否想过这样的后果呢?取消进场费就能降低物价,并让零供关系从此和谐吗?
答案是否定的。物价上涨与进场费根本无关,零供矛盾的根源也不在进场费身上。退一万步说,如果零售业被打压下去,那损害的是谁的利益呢?零售渠道失去平衡后,政府又该去向制造业开刀吗?
零供为什么会出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局面?而政府也往往忽视了其存在10多年的合理性。供应商委屈,但零售商也同样委屈。市场经济的生存法则本来如此,如果总是“会叫的孩子有奶吃”,零售商一旦也像供应商一样,群起哭诉,相关部门又该作何处理?
通道费固然有其弊端,即便如此,公众似乎忘记了在讨伐零售商的时候多问一个问题: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零售业的利润远没有制造业那么高。许多超市从业者曾明确表示,零售业的利润率只有1%~3%,而制造业的远高于这个数。
在通道费用一次一次被相关部门在有关场合屡屡提及“彻底清理、整顿、打击”之时,决策者是否想过双方如此大规模的利润差距下,如何进一步保护并扶持零售企业?
事实上,这样的整治也从来就没有真正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也认为进场费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现象,他指出,进场费的问题是中国零售行业、百货行业持续存在的一个现象。
这应该是零售企业的“娘家人”给予的有力支持。而更值得重视的是,很多零售企业早已不收取进场费,而是收取服务费用。供应商在零售企业的卖场里享受到了陈列、堆头、促销等多种服务,卖场既然是渠道、是资源,就应该有它的价值,收取一定的服务费并不为过。其实,在许多零售业研究者的层面,他们的意见或许可以做明镜之鉴。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政府在商贸流通业发育成长初期,尤其是零售业的发育成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培育和引导作用,一方面,应该给予零售业在水电、租金、税费等各方面以相应的优惠政策,将税收优惠政策从生产过程转向流通过程;另一方面,对于零售业发育过程中的急功近利、无序竞争、盲目扩张、不务正业等不良现象从法律法规上予以引导,使之步入“正途”,健康发展。
这样的观点得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的认同,他认为,政府应该把过多的财力转移到鼓励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以及整个零售企业的转型发展上来。尽管现在一下子要求所有零售企业改变通道费模式很难,也不可能,但至少可以慢慢引导。
但是专家学者们的“拳拳之心”往往并不被决策者看重。
经济学家张维迎在微博上写下了这样的话:现在的政府决策,与知识分子的意见,在两个不同的平面上运行。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互不搭界。
我们建议,某些政府部门应该更深入地了解每一个行业发展的特性后,再谨慎出台政策和言辞。在处理通道费用问题的时候,也应该反思自己究竟有多了解真实的情况,是否能体会到当事另一方的难言之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