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
2006年3月,商务部发布了《商务部关于委托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核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通知》,委托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办理绝大部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审批工作。
部分下放的审批权包含三类:单一店铺面积不超过5000平方米,且店铺数量不超过3家,其外国投资者通过设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中国开设的同类店铺总数量不超过30家的企业;单一店铺面积不超过3000平方米,且店铺数量不超过5家,其外国投资者通过设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中国开设的同类店铺总数量不超过50家的企业;单一店铺面积不超过300平方米的企业。
2008年9月,商务部关于下放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审批事项的通知称,商务部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如新增投资总额及新增注册资本属于限额以下的,以及限额以下外商投资股份公司的设立及其变更等,由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审批。此前,营业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的审批权直接归属商务部。
2009年3月,商务部下发通知,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注册资本1亿美元及以下投资性公司及其变更事项(单次增资超过1亿美元的除外),由投资性公司注册地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审批。
对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境内分公司(专项规定明确需审批的除外)改为由企业向注册地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直接办理备案手续即可。通知称,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并购境内企业的,鼓励类、允许类并购交易额1亿美元及以下、限制类交易额5000万美元及以下的,由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工商、税务、外汇等相关部门审核。
2010年4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总投资3亿美元以下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除《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规定需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准外),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核准。此前,中国地方政府受权核准的外商投资项目金额上限为1亿美元。
/ 效果 /
许多国际知名零售企业和跨国公司往往依靠其强大的财力和一些地方为引进外资所给予的超国民待遇,在一些城市突破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而强行开店,这给处于相对弱小、正在成长中的国内中小零售 企业以致命打击。重复开店,恶性竞争导致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和扰民等社会问题开始不断升级。
再加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仅是外资零售企业,内资企业中同一业态的不同企业在同一商圈内密集布点的情况已经比比皆是,但现实情况是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规可以对这一现象进行有效规范与约束,商业网点的无序竞争已经日趋严重。
/ 评论 / 引狼入室的下放
最近5年,商务部4次下放外资审批权,且一次比一次力度大。
每一次零售业外资审批权的下放,似乎都给外资企业的扩张,尤其是在地方的扩张安装了一台发动机。
下放权利无外乎以下几种: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更有甚者,会给外资“吃小灶”。例如在2008年那次下放外资审批权时,投资性公司投资的企业,或与其他投资者联合投资的企业,如外方(指投资性公司和其他境外投资者)的外汇投资比例不低于所投资企业注册资本的25%,可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而这样的待遇,在国外同等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然而,每一次权利下放的通知,外资零售业不仅暗自窃喜,连中国的一些行业协会也会双手赞成。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研究部副主任张世国表示,下放审批权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稳定外资积极性,也有利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华业务的整合。
但是,这样甚至“谄媚”的低姿态只会让外资的优势更加明显,扩张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为了吸引外资,商务部再一次加大审批权的下放,此时,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热情才刚刚开始,从此,外资零售在地方城市的扩张也由此开始。
拿沃尔玛来说,从1996年到2007年,沃尔玛门店数当时刚满100家。此前沃尔玛主要与深圳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等几个固定对象合作,并未在地方注册分公司,各分店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都由沃尔玛总部在深圳统一缴纳,各地方只交纳少量的营业税等。这种经营模式自然无法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青睐。
直到2008年9月,商务部关于“今后外资零售门店的审批权将下放到省一级商务部门”文件的下发,对过去长期苦于无法及时获取商务部行政审批、开店速度缓慢的沃尔玛而言是一次巨大转机。2009年初,沃尔玛迅速在湖北、湖南、重庆等地设立了10多家独资公司。从而为拿到开店的行政审批扫清了障碍。到2010年底,沃尔玛的门店数量已经到了219家。
而沃尔玛在迅速扩张的过程中,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基本上大型零售外资每到一个地方,地方政府都会为其打开绿灯,在土地、税收方面都会有更大程度的优惠。
沃尔玛只是一个代表。目前,中国大部分的三四线城市基本已经被家乐福、TESCO乐购、欧尚等外资所渗透,在这些外资巨头扩张的背后,是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尤其是区域零售企业面临的局势:要么强,要么亡。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零售业除了已经发展壮大的步步高、永辉、华润万家等,其他中小零售业不是破产,就是被收购的结局。
笔者想在此提醒地方政府部门,如果一如既往地对外资零售业“过分热情”,如果忘了自己招商引资的目的,而不扶持和保护本土企业,那么政府部门的责任何在?区域零售业的萎缩将是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