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1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生姜收购价格暴跌始末


   调查背景:

  “今年生姜大丰收,可一上午就开了两回秤。”亓延峰眯着眼看了一下快到晌午的日头,伸了个懒腰。

  一个油漆剥落、满是斑驳的红色旧课桌上,躺着一个被老亓压得褶皱不堪的小本子。上面东倒西歪地记着两行,“435斤,0.2元/斤”,“310斤,0.2元/斤”。

  亓延峰是“中国生姜之乡”莱芜市莱城区所辖寨里镇生姜批发市场一个收姜点的老板。疯狂的“姜你军”已从去年的历史高位暴跌至近10年的最低点——0.2元/斤。姜农如按这一价格销售,每亩将亏损两三千元。与当年的人头攒动相比,如今的姜市门可罗雀。

  然而,产地生姜价格暴跌的行情并未传导至市场末端。尽管产地收购价暴跌至历史低点,可终端市场价格比起正常年份仍然居高不下。

  眼下,生姜市场两头受损、中间断裂,“滞胀”现象开始显现。

  调查原因:

  莱芜市莱城区是中国的“生姜之乡”,有2000多年的生姜种植历史,已成为全国生姜销售的集散地。全区生姜种植面积18万亩以上,年产生姜43.74万吨,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0%以上,占山东种植面积的37%。

  “莱芜种姜历史悠远,多年来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但受2010年姜市价格暴涨诱惑,莱芜周边地区以及山东胶东一带、河南、辽宁等地农户在2011年春开始大面积种植。”莱芜市农业局一位负责人分析道。

  2010年,当地生姜收购价一度冲过6元/斤的大关,一批姜商在一夜间暴富,村里小轿车、大别墅猛然间多了起来。主要研究农产品的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徐坤表示,农民在涨价预期下盲目扩大种植,今年全国生姜种植面积增加30%至40%,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山东省生姜种植面积增加50%。

  莱芜市农业局上述人士指出,去年姜价高涨到每斤6元以上,姜农惜售,现在还有一半以上存在姜井中。这使得今年鲜姜无法完全储存,只能卖掉。而其他地区刚刚改种生姜的农户没有姜井可存,也只能仓促运至主产区进行抛售。供给过多,姜价自然暴跌不止。

  调查结论:

  按说产地收购价暴跌至0.2元/斤、不足往年的一成,终端零售价格本该相应大幅下调。可事实并非如此。

  在济南银座超市,这里“燎原”大姜的价签赫然标着7元/斤,而阳光100菜市场生姜的价格在一番讨价还价后仍要4.2元/斤。尽管这一价格比起去年同期七八元一斤的畸高行情下降了不少,但与2008年、2009年等市场价格较为稳定的年份相比,却处于同一水平。上游暴跌至历史最低点的行情却并未能有效地传导至终端市场。

  一般来说,“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现象只会出现一个。奇怪的是,如今两种现象却同时显现了。更令人感到蹊跷的是,上游与末端的环节都未能从中受益,巨大的利润空间就应该在中间流通环节。可事实上,中间商们也是叫苦不迭。

  眼下,生姜产业链两头受损、中间断裂,陷入了僵局。表面上看,蔬菜哪个环节都没有取得暴利,巨大利润空间如何凭空蒸发,却让许多姜农和姜商不得其解。

  从姜农到终端小菜商,每个环节都在对飞涨的成本抱怨连连。山东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庆武指出,“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之所以并存,其实并非中间商们攫取了巨额利润,而是被无形的通货膨胀在悄然间吞噬了。在通货膨胀中,各种生产要素价格都在飙升,使得每个销售环节都比以前要获得更多的利润来化解。

  此轮生姜危机正是根源于去年市场的泡沫。2010年,我国通胀整体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社会大量过剩资金涌入农产品市场。一时间,生姜、大蒜、普洱茶,大豆、辣椒、金银花,纷纷遭到游资狙击,价格飙升十倍,甚至百倍。受此影响,今年农户对于去年价格暴涨的农产品格外青睐,纷纷改种,导致今年市场供给过剩,价格暴跌。 (方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