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1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甲子写华章历经风雨生生不息

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主任、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宋文瑄

  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之日起就是新中国农村建设发展中的一支十分重要的金融力量。60年来,历经坎坷和挫折,生生不息,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新中国的各个发展时期,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已经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变化是我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农村信用社的60年,是支持、服务“三农”不离不弃的60年,是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60年,是担当农村金融主力军的60年,是几代农信人艰苦奋斗的60年。

  我们在开展纪念新中国农信社成立60周年活动的同时,必须认真思考农村信用社今后的30年、60年怎么走。总的来说,全国农信系统内应该形成统一的认识——必须把农村信用社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不断地发展起来,这是一切的前提。

  为什么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自新一轮改革以来的这几年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比较好?

  因为农村信用社目前在体制上、管理上、发展大环境上都是比较好的时期。我们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局面,一定要时刻牢记肩负的重要责任,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定要集中精力干好事业。这意味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应当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认清风险和挑战,统筹进行,实现科学、有序的发展。

  金融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是社会受众面很大的服务机构,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但首先要遵循市场规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发展问题没有解决好,就谈不上风险的防范,更谈不上服务功能的发挥。现在农信社需要的是加强管理、消化包袱,实现平稳健康发展,这仍然是我们全国农信社、包括已经改制的农商行所面临的头等重要的事情。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日益丰富,竞争日益激烈,农村信用社因其基础差、包袱重,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并不处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有三大政策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对待历史包袱的政策问题。当年通过中央财政剥离不良资产,使国有商业银行踏上改制快车道,如今这些银行已经成为世界前十的大行。但农信社历史包袱依然比较沉重,完全靠农信社自身经营发展来消化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希望国家财政能够对农信社予以补贴和扶持,增强农信社发展后劲,在改革中轻装上阵。

  其次是取消政策歧视的问题。根据中央政策要求,我国社会保险资金、医疗保险资金、中央政策资金以及新农合资金均不能存放于农信社。在缺乏大额企业存款的条件下,进一步增加了农信社的资金压力。

  再其次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问题。农村金融是弱势金融——高风险、高成本,又要求全覆盖,与此同时却缺乏有力政策扶持。只有政府在财政、税收、监管政策上给予农信社更多的扶持,农村信用社自身才能更好的发展,也才能够更好的服务“三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