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银行业务迅猛的发展势头以及农村金融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一技术的开展被业内人士普遍看好。
与此同时,也有人对此持谨慎态度。
“只有好技术,没有好定位,很难真正打开农村市场。”一位长期关注农村金融的专家明确指出,“手机银行业务作为一项新兴事物,如何将其与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无缝对接,就得从市场定位、目标客户群的选取入手,不能一味照搬其他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
鉴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农村金融机构在推广手机银行业务时,究竟该如何定位市场、锁定客户群?
目前,坚守农村金融阵地,并兼顾城镇居民客户,已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手机银行业务的主要定位。
以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为全国农村合作金融开发的农信银共享手机银行系统为例。
为给农村金融机构打造一个技术资源共享平台,尽量囊括所有潜在用户,农信银中心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即将采用手机客户端软件方式(如iPhone版、Android版等)和SIM卡(手机用户身份识别卡)上加贴芯片卡片方式(简称贴片方式)组合的模式。前者适用于中高端、城镇居民客户,后者则更适合农村地区的普通农民客户。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客户两极分化严重,高端客户与普通客户占比不均衡,使得我们在技术研发时,需要做到面面俱到。”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研发部高级主管陈明军说。
而较早开展此项业务的江苏姜堰农村商业银行,在已得到在城区、中高端客户认可的基础上,打算将市场份额尽快拓展至农村地区,进一步打开农村市场,“将手机银行业务作为真正惠及民生的事业来做。”姜堰农村商业银行的一位工作人员说道。
无独有偶,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手机银行业务一位负责人表示,“在手机银行业务推广初期,还是会以高端客户、城镇居民为主,但作为长久之计,应该逐渐向普通农民客户倾斜。”
在“移动金融”时代,农村金融机构继续坚守农村阵地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如此,才能将手机银行业务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实现普惠金融。
“与传统银行服务相比,手机银行可以帮助银行解决建立网点的成本和处理小额交易的成本两大问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金融市场处处长庾力分析,“同时,该业务可降低低收入人群和居住在偏远地区的人们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并保证获得提供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特别适合偏远山区和成本偏高的地区。”
由此可见,手机银行业务在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村金融机构在实践创新理念的同时,更应该找准市场定位、锁定目标客户群,从而在“移动金融”市场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