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金融服务管理的深化,基层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一线窗口”,已由“单纯服务型”开始向“服务、管理与监督并重型”的转变。为此,河南省西峡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同时,勇于转变观念,提出以服务促管理,以效能树形象,着力打造“服务、管理与监督”三位一体的服务平台。
强化“三种意识”
打造一线服务能力平台
一是以创先争优为载体,强化“责任意识”。为了切实维护信贷主体安全,该联社坚持以学习促业务,以典型促教育,以讨论促交流,注重激发员工热情,端正员工思想,不断助推农信社核心价值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员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零差错、零事故、零案件、零风险”的目标责任意识。
二是以“夺旗争星”为契机,强化“创新意识”。立足岗位、主动作为是农信社不断增强履职效能的有效途径。在“夺旗争星”活动中,农信社员工勤于思考、勇于突破、乐于担当,不以权责局限为推脱,不以柜面服务为束缚,敢于在业务操作流程中求精、求细,在业务系统运行中求稳、求效。
三是以合规建设为依托,强化“规范意识”。实现“合规经营”是农信社落实“严管理、细操作、防风险、保安全”的最终目标。在合规文化建设过程中,农信社始终坚持从业务变化和管理需求出发,倡导合规文化,坚持依法经营,及时查遗补漏,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办法。
强化“三性管理”
打造一线服务管理平台
一是紧贴服务需求,突显效率管理。现代化支付系统为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支付清算平台。为了不断优化服务质量,西峡联社坚持以改善客户需求为已任,注重效率性管理。首先明确全员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关注业务细节,实行岗位工作日志,增强业务流程效率;其次编制印发《规范化服务考核管理办法》,为农信社提供业务操作、规章制度、系统运行、风险提示等内容的全面有效引导。再其次加强规范化服务提升培训,制定并细化了《大堂经理制度》、《晨会制度》等六项举措,聘请专业人士从仪容仪表,文明礼仪,规范服务加强专门培训,切实加强规范化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二是筑牢风险屏障,突显安全管理。风险控制是农信社内部管理的重点,而务实的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内控效果。西峡联社紧扣风险点,将内部控制融入到业务操作和内部管理的每个环节,通过建立内外部监督检查机制、柜组信息反馈机制以及案件查处机制,积极探索风险控制长效机制建设。
三是规范业务行为,突显制度管理。随着支付系统建设与农信社会计核算工作的迅猛发展,制度规程滞后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规范金融机构业务行为,营业部门深入调研,开拓创新,不断加强制度管理。该社对内完善岗位考核和监督机制,强化柜面审核把关及业务指导;对外制定办法,强化措施,实行限时承诺服务,实行阳光信贷和“社务公开”。
强化“三个提升”
打造一线服务履职平台
一是提升服务形象。该社通过耐心细致的柜面服务、全面详尽的业务培训和深入浅出的制度解释,尤其是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让客户切地感受到农信社服务对业务发展的影响力和推动力,相互之间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更加默契、更加宽泛,和谐氛围更加浓厚,农信社农村金融形象更加突显。
二是提升监督效能。该社切实加强《规范化服务提升考评管理办法》的实施,通过动态反馈机制和金融管理与服务措施,不断加强了业务监督的制度性管理。通过多平台多形式与金融监管和客户的常态沟通和交流,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相辅相成的关系,达成了规范防风险保安全的共识,提高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形象。
三是提升管理水平。寓管理于服务当中,该社通过对内控风险点的排查分析,制定出台业务制度办法,使农信社高层管理人员更加认同并关注信用社的业务工作管理,使得业务人员的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对业务制度的熟知度、会计规章的执行力和按章操作的自觉性明显提高。目前,该社业务差错较往年有了大幅降低,并较好地杜绝了违规违法行为,提升了农信社的业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