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2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台湾农产品“抢滩”内地

本报记者 赵陈婷

  尽管通胀压力不小,但基于目前主要农产品的库存已降至超低水平的现状,众多市场分析观点坚信,全球范围内的农产品价格还将继续高涨;就连唱空其他大宗商品的高盛,日前也公开表示近期惟一看好的依然是农产品。

  这样看来,当下屡屡面临信任危机的农产品行业,似乎正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未来真正的绿色、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将拥有广阔市场。

  不过在众多公司聚焦内地农产品市场之际,台湾农产品却早已在中国内地落棋布子。

  

  台湾看好内地

  “我们的优良农产品品种有6200多种,估计未来台湾农产品在内地市场总额能达到百亿元之上。”CAS协会执行长沈永铭表示,今年1月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已经对“CAS优良农产品”核发了注册证,允许其在内地正式销售。

  12月1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台湾优良农产品洽商大会”在北京举行,有近50家台湾CAS厂商参展,展示营销500多项CAS产品,并且与大陆专业买主进行贸易洽谈,建立初步的营销通路网络。

  沈永铭所在的台湾优良农产品发展协会(下称CAS协会)在未来5年时间内,将推动台湾农产品统一认证,并以“CAS优良农产品”的质量认证标签,逐步进入内地市场。产品除了水果等农产品之外,还涵盖肉品、冷冻食品、水产品等15大类食品类别。

  此外,CAS协会还计划与大陆超市合作开设CAS农产品专柜,布建长期稳定的营销渠道,让大陆消费者不仅看得到也能买得到真正安全、优质的台湾农产品。

  CAS协会董事长张晁祥表示,CAS是对台湾安全农产品的认证,以“优质农业”及“安全农业”为理念,已在台湾实行了22年。

  历经22年的发展,CAS台湾优良农产品标章已成为台湾农产品最高质量的代表标志,验证类别包括肉品、冷冻食品、果蔬汁、食米、腌渍蔬果、即食餐食、冷藏调理食品、生鲜截切蔬果、水产品、林产品及乳品等15大类,范围广泛,在食物的各个领域保障消费者的健康。CAS标章优良农产品不仅大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价值,提升了台湾消费者的饮食生活品质,还建立了相当的知名度及公信力,成为消费者购买食品的重要指标之一。

  与其他地方相比,台湾地区食品安全制度严明,经过CAS标章验证的加工产品,食品包装均要求清楚标示制造日期、保存期限、内容成份及热量等资讯,为食品品质多加了一道保护屏障。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于平也指出,自2010年9月两岸签署的ECFA(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生效后,台湾农产品进入内地的程序和税费都实现了简化和降低,促进了台湾农产品来内地销售的积极性,并希望“CAS优良农产品”和内地的农产品形成农业产业联盟。

  

  ECFA效应

  CAS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台湾农产品出口到内地的金额从1997年的1456万美元,2006年增长至4.3亿美元,增长近30倍。自2005年起,内地市场超越美国和日本,成为台湾农产品第三大出口市场。

  今年11月,台湾“农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受惠于两岸直航、签署农产品检疫检验合作协议及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等两岸政策利多,今年1至10月台湾农产品外销大陆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26%。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10年全年,大陆受惠进口台湾地区农产品零关税优惠措施项下货物1.2多万吨,货值1700万美元,关税优惠近2000万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了33.9%、70.7%和79.5%。

  实际上,内地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给两岸贸易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自2010年9月12日,ECFA生效后,两岸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尤其是单批进口水果数量显著增长,显示了台湾水果业者对大陆市场的普遍看好。

  在今年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表示,两岸农产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岸农产品的良性互动,将为两岸的消费者提供更加廉价物美、新颖多样的农产品,丰富和拓展内地消费市场。下一步,农业部将认真抓好协议涉农部分的落实工作,促进两岸植物品种的保护交流与探讨,推动两岸农业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自ECFA生效后,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了制度化合作的新的发展阶段,大陆对台湾539项货物贸易早收清单之中,农产品共有18项,包括活鱼、生鲜鱼、冷藏冷冻鱼、生鲜甲鱼蛋、鲜兰花、金针菇、香蕉、柳橙、柠檬、哈密瓜、火龙果及茶叶等。ECFA的实施,对台湾果农是重大利好,水果销往大陆通关程序更为简化,时间、税费成本大大降低。譬如柳橙,今年1月1日起,关税已从原来的12%降低到5%,未来还将持续降低至零关税。

  沈永铭乐观地表示,“今年12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洽商会上,买主达到1000户以上,保守的订单额估计在1亿元人民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