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上,有一项与茶紧密结合、群众喜欢参与、能调动人们神经的活动--“斗茶”赛。
“斗茶”古时也叫“茗战”,在宋代时,武夷山就极为盛行。大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记叙了当时武夷山“斗茶”激动人心的情景,成为后人吟诵的千古绝唱,不虚为中华茶文化的一篇佳作美名。
而今,武夷山的“斗茶”的宗旨、方法已与古代大不相同。那时“斗茶”主要是选出贡品,或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游艺活动。如今,主要是评出上等好茶,冠以“金奖”、“银奖”等,以彰显企业、茶家荣誉。
这次“斗茶”赛,评委由专业制茶人担任,审评态度认真。由于本届茶样较多,评委设有8张台桌,每桌3位评委。每号茶初评时泡两道,决赛时泡三道。每轮10号茶,均标有号码,按顺序排列。评委们看外形、色泽、匀整度、净度;冲泡后闻香、啜汤、观汤色、看叶底。一泡茶至少闻香、啜汤三五次。对认为是最优那号茶,更是慎之又慎。
评委若对某泡茶存在不同看法时,都会自行再次闻、啜,讲出理由,或谦恭地请对方再看一下。如果最后还是不能统一看法时,则以多数人意见为准,这也是每桌要定3位评委的原因。
这种审评活动,爱茶人、好学者都想千方百计跻身其傍,“偷偷”学艺,馋嘴“茶鬼”也想法混迹其中。
我见到两位茶女,一直站在我们那桌旁边,勤快地洗杯盏,擦桌子……知规矩地在评委闻香、啜汤后的空隙间,才很有礼貌学习评茶。其中一位还把评泡过的、得分最高那泡茶渣收存起来,说回家后还要细细品评,进一步弄懂“所以然”。大家都很喜欢这种好学的年轻人。
有个年轻人则不同:挤在评委之前,抢着闻香、喝汤,还敢领先发表“意见”,俨如大专家。有位旁观者见之感到碍眼,巧妙地说:今天有位“专家”的胸卡的“专”字错写成了“装”字,大家相视一笑。
决赛,评委们更是全神贯注。平心而论,从几十号好茶遴选出来的那十号茶,都是珍品,差异甚微。要再次分出它们的高低,委实不易。评委们品之又品,嗅之又嗅,总怕失之偏颇。
宣布评选结果后,领导、嘉宾与得奖者、参赛人欢聚一堂,共谈前景,憧憬来年的“斗茶”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