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在农村金融机构干过外勤的人都承认,一名客户经理管理的贷款中有个别几笔不良贷款属于正常现象,至于一个信用社有几笔不良贷款,那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却接近于零——0.06%,堪称“无不良”信用社。
马兰信用社的每一名员工在谈及“无不良”的战绩时,都是骄傲的,“我们各方面的工作都抓得好”。同时,他们在谈及“无不良”战绩时,又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只要想做都能做得到”。还是马兰信用社主任王世立一语道出了制胜的“法宝”:“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因素,员工素质高了,贷款质量自然就有保障。”
人情关 严把控
信贷安全是信用社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在王世立眼中,直接关系着信贷安全的就是客户经理和信用社主任——客户经理一定要精明,信用社主任一定要有铁拳。而他们还必须具备一个共同的素质,那就是铁面。
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扎根于“熟人社会”的土壤里。人缘地缘是农信社发展的优势,同时,人情关系也是严重威胁农信社信贷安全的最大“毒瘤”。
马兰信用社不买人情账。
老客户经理于光亮从业20年没出过一笔不良贷款,但他的职业生涯里也不可避免地多次遇到“人情”的困扰。这位被王世立誉为“具备精明素质”的老信合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顺利迈过“人情关”的技巧——谁讲人情谁来担保。于光亮解释:“你让我帮忙放贷款,结果你自己都不相信他能还款,不敢给他担保,你这不是在害我吗?”
这套“介绍人担保法”成为了马兰信用社严把贷款质量关的一道有力屏障。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王世立对此有着切身的体验。为了贷款安全,他甚至得罪了自己的亲姐姐。虽然事后姐姐也承认了王世立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他们姐弟之间的感情一度淡薄到了冰点。
“从事高风险信贷行业,我们必须要具备‘两面性’,一是面向社会,一是面向工作。”王世立说道。面向社会的时候,为人处事要讲情重义,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树立威信,朋友遍天下。但是,在信贷工作中,面对制度、原则、操作流程的时候,就要抛弃情和义,抛弃一切各种关系,只有具备了两面性才能使工作少出现问题,才能在贷款发放中少出现风险。
人心齐 抓清收
与全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一样,马兰信用社也经历过改革发展中的困难时期,存在着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与全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一样,马兰信用社在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承受着各种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
既成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方法。
“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就像拽橡皮筋,”王世立说,“你稍微一松手,‘哧’的一下就回去了。”
“天天跑,天天要。”于光亮在清收工作中总结出了“六字箴言”。
2009年3月,一位经济实力很强的朋友给于光亮介绍了一笔贷款20万元,但不太愿意担保。托人找到王世立,但得到的答复依然是:“介绍人必须担保才能发放”。于是,介绍人只得签字同意担保。
贷款放出去不到两个月,借款人的经营就出现了风险。王世立和于光亮便立即找到介绍人向其催要。一连20天,王世立和于光亮天天守候在担保人家门口。在不懈的努力下,没出3个月,就提前收回12万元。在此之后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贷款人就出逃了,余下的8万元贷款在到期前由担保人拿钱归还了贷款。
在清非收息工作中,马兰信合人发扬“不怕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说尽千言万语”的精神,从来都没有因为额小、年代久远而轻言放弃,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付出一百分的努力来保全信用社的资产。
人为本 强管理
马兰信用社的员工个个都是好样的。现有的三名客户经理,人人都保持着“无不良”的记录。信用社主任王世立说:“我以前也是干外勤的,在我手中也从没出过一笔不良贷款。”不过,他深知,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充分依靠和发挥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品格就是力量”,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马兰信用社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一种财富。
马兰信用社始终把内部管理与员工的思想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同时狠抓管理,注重制度落实,通过规范内部管理行为,加大对制度执行的督查力度,向管理要效益。
现在,走进马兰信用社营业大厅就可以看到一套现代化的信贷影像管理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把整个信贷签过程以影像的形式传至上级联社备案,从而大大降低了信贷风险。
“各项新制度的出台、各种新手段的运用,都在不断填补着贷款风险的漏洞,”王世立说,“但防范风险的根本还是在人,制度需要依靠人来执行。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员工,才能把每一项规章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信贷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马兰信用社之所以能够成为“无不良”信用社,别无他路,靠的就是优秀的“无不良”团队从思想上重视各项规章制度,在行为上将其落到了实处。
在马兰信用社,“无不良”不仅被当作正常现象,并且为其发展带来了良性循环,整个马兰镇的信用环境都很好,欠债还钱的观念深入人心。“要实干还要巧干。”王世立说,“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好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