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12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希尔维·茨尔曼斯和他的“影像句子”


  希尔维·茨尔曼斯作品

  在几年前的科隆国际艺术展上,希尔维·茨尔曼斯(Sylvie zijlmans)的大量作品被来自哈伦的经销商覃亚·拉姆帕夫(Tanya Rumpff)以7000欧元每幅的价格卖出。

  这位顶着摄影家、画家,雕刻家、绘画艺术家、巴黎photo off策展人、Boijmans van beaning博物馆主任……一连串闪亮头衔的荷兰人,在过去的5年内拍摄了很多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个人世界照片和很多神秘不可思议的作品。例如细菌在桌子之间游动,烟雾从瓶子玻璃和扎杯里冒出……这些超现实的照片模糊了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仿佛只存在于一个虚拟空间。

  通过反转片的方法,希尔维让照片的锐度和张力得到了加强,冲击着看到的人的想象力。在一幅照片中,倾倒的杯盘和完整的食物形成奇妙的对比,而当这一切被置放在水中时,从侧面透入的光照让水面拥有了奇妙的、宛若银河般的宇宙微光。这幅照片瓦解了我们对于宴会的日常印象,黑色的背景使它更加变化莫测,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

  与曼·瑞和菲利普·霍尔斯曼相比,希尔维的风格更接近于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 Bresson),他作品的画面虽然是“纪实”的,但只是用来物化摄影家头脑中瞬间意识运动的艺术符号。其创作趋向于“心理自由化”和纯直觉表现,通过自由联想,自由地、随意地、松散地、不受逻辑支配地进行创作,但又并非完全都是“想象的漫无边际,感情的无端跳跃,怪诞形象的杂乱堆积。” 通过堆砌、平凑、改组,并在作品画面上将影像加以变形,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用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自然的快乐,是活动、时间与空间在某一时刻的集结。”

  超现实主义艺术源于法国作家勃勒东(Andre Breton)发表于1924年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他在这篇宣言中写道:“超现实主义是人类的一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可以用无论是口头、书面还是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这一真实过程——在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又没有任何美学和道德的成见时的思想之自由活动。”由此可见,这一艺术流派的哲学基础是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学说。在他们看来,人的最真实的感觉只能在潜意识和梦幻当中。因此,人类的下意识活动、突发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世界,才是一切艺术驰骋的广阔天地。

  超现实主义摄影既然不以记录现实为己任,那么其作品中的实物自然也不能是它们原本在客观世界中的原意,每一物体都是作为一种视觉图像符号而出现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用这些符号作词汇来造“影像句子”,而且这种“影像句子”很难能翻译成“语言句子”,这种句子中也往往会蕴含一种情绪、一缕诗情、一些感性和些许的政治意味,这些隐含的意味也正是超现实主义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相比国外兴盛的超现实主义,中国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发展并不顺畅,大多以“仿超现实主义摄影”或“ 伪超现实主义摄影”的形式出现,这次希尔维的作品在大理国际影会上展出,无疑将对国内超现实摄影开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