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12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蒙牛毒奶溯源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广告语仍言犹在耳,蒙牛牛奶可能致癌的质疑声却再一次触动了公众的神经。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检测报告显示,蒙牛乳业某批次产品被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福州检验中心检测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据悉,该批次产品中黄曲霉毒素M1实测值为1.2μg/kg,而国家规定的最高值为0.5μg/kg。

  在蒙牛的官网上,关于质量问题有这样一段描述:“生产线上的每一包牛奶都要经过 9 道工序、 36 个监控点、 105 项指标检测,只要有一项检测项目不合格,整批产品都不允许上市。”然而,如此一家知名企业,如此先进严谨的技术和检测流程,缘何会出现黄曲霉毒素M1超标呢?

  

  “毒”奶源从何而来

  那么,这批“毒”奶源,到底从何而来?

  “我们从牧场和当地奶农处都收购奶源,目前已经无法得知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蒙牛的一位权威人士表示,“已经无法追寻到这批奶源的出处。”

  不过,有业内人士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宋亮就认为,这批奶源很有可能来自于其临近的现代牧业的牧场。

  作为蒙牛的主要供应商之一的现代牧业,与蒙牛的关系几乎是“亲密无间”。资料显示,此次事发的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于2009年10月落成投产,而在该年,距离该公司不远的现代牧业洪雅牧场也亦建成投产,并且成为了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的重要原奶供应商。

  “现代牧场近期受到了很多质疑。”宋亮透露。此前,现代牧业的在全国多处的牧场因为环境污染,而屡屡被新闻媒体曝光。

  但是这个说法没有得到蒙牛方面的肯定,上述蒙牛的权威人士表示,“(奶源来自现代牧场)这有可能,但由于收奶的时候还有其他奶农的奶,目前已经无法得知了。” 蒙牛人士表示,奶源有来自自有奶源、社会牧场、奶农,比较复杂。之前蒙牛方面称,蒙牛现在70%以上是来自自有奶源。

  

  眉山厂亏损

  蒙牛以发展散养户的模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蒙牛速度”和“蒙牛奇迹”。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蒙牛开始重注自己的奶源建设。

  位于眉山市经济开发区科公园三路的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可谓牛根生的转型之作。该项目于2008年4月12日全面起动,总投资预计为3亿元人民币,日处理鲜奶620吨。

  但是,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目前仍然处于困境之中,主要表现在奶源不足。据眉山市奶业发展办公室介绍,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原奶的日加工能力如果完全释放,可达800吨。但是,目前每天的原奶收购量仅有100多吨。

  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的奶源主要是现代牧业洪雅牧场,占地1000余亩,可容纳1万头奶牛,但是因为草场产出的饲料有限,目前奶牛的数量只有7000多头。

  如果是靠奶牛场自然繁殖,奶牛的年增长率一般不超过15%,如果是从国外引进奶牛,形成产奶能力也需要2-3年时间,而且初期每头奶牛就需要投资17000多元。

  也就是说,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还要花费巨资,来建设与加工能力匹配的奶源基地。

  奶源严重不足,加工能力闲置。据当地乳业主管部门透露,受此影响,蒙牛乳业投产之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内控之殇

  公开资料显示,黄曲霉毒素M1为已知的致癌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来源于奶牛的饲料中,即使超量一点点,随着人在食物中的摄入,慢慢在人体积累也会致癌。

  由于黄曲霉毒素M1相当稳定,巴氏灭菌法也无法将其杀灭,所以检测黄曲霉毒素M1不仅要在饲料原料中检测,而且在最终产品中也需要进行鉴定。

  日前,蒙牛在其官网发布《关于蒙牛眉山工厂产品抽检的情况说明》承认,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并表示“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

  一位多年从事乳品工作的行业专家表示,蒙牛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企业内控不严,管理不善所致。

  该专家认为,通过这一事件,折射出某些乳业公司目前存在如下问题:一、原材料的采购和使用过程中,没有按批次作严格的检查检测;二、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达到生存的目的,降低生产成本,用一些不达标的原材料和辅助材料,以次充好;三、不按国家卫生标准,擅自使用其他原料所致。

  内控就是要从企业内部的运行中控制和避免风险的发生。而从媒体披露出来的情况看,蒙牛生产灭菌纯牛乳、高钙奶、酸酸乳等产品都曾存在违规现象。这说明,蒙牛在多年的高速发展中,没有真正将企业的内控机制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专家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既包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商业道德,也承担对国家、出资人、股东、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和自然环境的责任,而社会责任无疑是一个企业全球化扩张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陈青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