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1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拓展多元服务 引领山区致富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多措并举盘活山区经济
任智超

  千岛玉叶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社员正在采摘鲜嫩的茶叶。(资料)

  浙江省山多地少,受自然条件制约,大部分山区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在“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要实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就必须因地制宜加快促进山区的经济发展。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的主线,立足山区经济社会特色,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大力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努力探索服务山区新方式,有力地促进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

  因地制宜 组建合作社

  淳安县是浙江省西部的一个山区县,这里既没有丰富的耕地资源也不是物流运输的枢纽,在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然而近年来,淳安县供销合作社针对当地的产业及环境特点,在做好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服务,将当地的特色农业做大做强,使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淳安县有15万户农民,其中80%左右的农民都以种植茶叶为生,茶业产业是我们这里农业的主产业。因此,供销合作社要全力推动淳安茶叶产业的发展,带领农民致富。”淳安县供销合作社主任汪爱祥说。为此,淳安县社联合了县内的20多家茶叶专业合作社牵头成立千岛玉叶茶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该合作社通过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等多种方式来规范茶叶生产与销售,并通过成立茶叶服务中心免费为茶农提供技术指导、鉴定茶叶等级、包装服务等。经过该合作社统一包装并带有“千岛玉叶”商标的茶叶销售价格每斤增加近28元。2011年该合作社帮助茶农销售茶叶1.3亿元,户均增收逾万元。

  除了茶产业外,2009年,淳安县社还领办了淳农联合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先后在汾口镇、中洲镇、大市镇等地区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建设了种植基地11个,基地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该合作社理事长王胜德介绍说:“我们以每亩2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流转了土地,然后聘用这些农民种植高山蔬菜,每天的工资为60-80元。一年算下来农民的收入在2万元以上。”截至目前,该合作社种植的蔬菜品种已从2009年的2个品种增加到现在的6个品种,所组建的联合社共有社员1600多户,并辐射带动了周边3000多户农民共同致富。

  背景链接

  结合山区特色产业资源,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大力领办、参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推动山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截至2010年底,浙江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领办、参办的合作社总数达1750家,入社社员14.89万户,带动农户130万户。2010年实现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助农增收109亿元。其中山区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52家,入社社员11.8万户,带动农户98.8万户。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85.5亿元,助农增收81.8亿元,注册商标522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认证422个,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441个,面积达到了69万亩。浙江忘不了柑桔专业合作社等133家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让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也为山区农民构筑了通往市场的平台,增强了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  

  完善服务 助力农业发展

  “我们的发展离不开淳安县供销合作社的帮助和支持,对于我们农民来说没有能向银行抵押的资产,因此无法从银行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千岛湖兴宝菇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富根感慨地说,“现在合作社每年可以从县社成立的担保公司贷到50万元的发展资金,有了这笔资金我们建设了保鲜库并为菌棚配备了电力设施,蘑菇生产规模和市场正逐步地扩大,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针对农民遇到的贷款难、缺乏发展资金的难题,淳安县社于2005年成立了淳安农信担保有限公司,积极为农民和涉农企业贷款,解决其发展资金。截至目前,淳安农信担保有限公司先后承担担保业务124笔,累计为涉农企业及农户提供担保资金达1.08亿元。据介绍,2011年得到担保的企业和农户共实现各类商品销售金额达7.55亿元,实现利润6080万元。淳安县社所开展的担保服务为全县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农户的发展壮大以及该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了让农产品销售渠道更加畅通,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新建和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方式,促进农产品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和能力明显提高,带动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流通网络成效显著,有效缓解了农产品卖难问题。目前,系统已改造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62个,年交易额超309亿元,交易规模约占全省1/4强,其中山区供销合作社改造新建批发市场17个,年交易额近100亿元。

  除此之外,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还大力发展涉农行业协会,目前已有协会48家。另外,依托协会及省社下属经贸学院、农商学院等师资资源,积极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产品经纪人等各类涉农培训2.2万人次,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背景链接

  对于山区农业来说,在提高组织化程度的同时,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是其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十一五”期间,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大力建办农村综合服务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也着力拓展农信担保、小额贷款等各项农村金融服务。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42个“三位一体”试点县级供销合作社共发展农信担保公司26家,总注册资本3.19亿元,为农担保总额累计达到33.71亿元。其中试点的25个山区县级供销合作社共发展农信担保公司14家,总注册资本1.79亿元,为山区农业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累计提供担保超过8.5亿元。

  强化服务 推动山区经济

  为了让供销合作社成为山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量,提高山区农业综合能力,增强山区造血功能,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对工作进行了统筹,以便能更好地帮助山区供销合作社壮大自身实力,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在“新网工程”建设中,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提出要创新流通模式,加快山区物流周转;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山区物流配送中心和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农村零售终端网络建设;山区供销合作社要积极发展冷链仓储运输、电子商务、展示展销等新型流通业态,升级改造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

  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山区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思路主要是依托基层社和社有企业,对已有的专业合作社加以规范提升,提高专业合作社产品质量和档次,积极吸纳一批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的龙头企业,通过山上建办合作社,山下建办加工厂,县市内建办农批市场、配送中心、展销中心的模式,为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

  在完善山区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浙江省社鼓励山区供销合作社配合农技部门,做好农机指导服务;在生产服务领域建办农技植保、机耕作业、土地流转等各类服务实体;建办农信担保公司、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金融实体,参与农村信用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和创办村镇银行等,积极参与到山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

  此外,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还大力推进本级企业与山区县政府合作,融入山区小城市建设和魅力乡村建设,找准项目,整合资源,培育一批山区自身的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同时,系统内部要积极联合合作,以项目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加大对部分山区县供销合作社开展网络薄弱与空白县恢复重建计划的支持力度,促进网络间及地域间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投资项目要向山区县倾斜,山区重大投资项目要达到25个,投资金额要超过50亿元。

  背景链接

  山区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经济发展落后。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山区的流通网点数不少,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网络建设的质量和层次相对较低。如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存在基础设施陈旧,质量检测、冷藏保鲜、物流配送、信息平台、交易结算、安全监控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交易方式比较落后,农批市场基本以传统的一买一卖现货交易为主,未引入会员制、竞价拍卖等新的交易方式。

  山区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多从事初级原料加工,科技含量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流通渠道不畅,使得山区各类特色优质产品难以进城入市转化为好商品。另外,山区中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服务网内容严重不足则成为了阻碍山区经济发展的另一瓶颈。虽然供销合作社已经创建了不少社会化经营服务载体,但是服务的质量和收到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另外,尽管供销合作社系统在提高山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这些合作社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科技含量低、盈利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和加工开拓能力不强等问题。

  编 后

  “七山一水两分田”是对浙江省地域格局的真实描述。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浙江省农村改革发展的难点在山区,但是同时也预示着后发优势也是在山区。多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外部环境为内在改革发展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销合作社抓住机遇,投入到了山区经济的发展中。

  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山区经济发展,是党委政府建设“山上浙江”、推进陆海联动区域协调及实现“绿山富民”宏伟目标的战略要求,也是山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生活改善的迫切需要,更是供销合作社改革创新、谋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系统联合合作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才能让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和山区经济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发展山区经济过程中,透露出了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因地制宜”,在产业上选择突出本地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他们利用丰富的山地来种植茶叶和高山蔬菜,并通过领办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这些举措让荒山改变了面貌,也让当地的农民实现了“靠山吃山”。

  在培育广大主导产业的同时,如何面对市场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创办协会,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能力;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让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更加畅通;开展金融服务,为当地专业合作社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后续力量,这些“一条龙”的贴心服务,让企业在面对市场时信心十足,山区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不过,要想让山区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山区供销合作社应积极培养专业合作社的创新能力,培育更多的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还应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多渠道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山区经济建设中来,也要积极选择现有经营基础条件好、辐射能力强的平原地区县级社来进行合作,发挥系统合力,共同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

高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