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原因,我通常都是很晚才回家。爱人理解我的工作,只是偶尔笑话我把家当成了旅店,早出晚归已是习以为常了。然而儿子却向我抱怨说:“能让老爸陪我吃顿饭可真不容易呀!”
儿子已经20多岁,是个大人了,并不是需要父母时常在身边的年纪,于是我就问儿子,“为什么要等老爸回来呀?”“因为我喜欢被老爸说的感觉。”儿子调皮地回答,“还喜欢老爸陪我背课文、打羽毛球、骑着摩托车遛弯的感觉”,“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到爷爷奶奶家。”
这就是儿子的回答。他对于家的感觉,对爸爸妈妈的要求,尽在其中,并没有过分的奢求。我也渴望回家,爱人的温情关怀,儿子的天真烂漫,这种享受天伦的莫大欢乐,使家成为一处温馨的港湾,让我浸润在深深的幸福之中。对于自己的家,有多少付出,才有多少回报。母亲在世的时候常说,“持家就像在大河里行船,一个掌舵,一个划浆,虽然要经历激流险滩、风风雨雨,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终能乘风破浪,苦尽甘来。”
记得小时候,因为孩子多,家里很穷,每到夜晚,我们只能围着煤油灯写作业。父亲是一位老农信人,一直做着信贷工作,兢兢业业一辈子,没有给信用社损失一分钱,这也是他引以为自豪的事。父亲工作之余,特别喜欢文学,我们写作业时他就在灯下看书。他经常读一些古典小说,还把自己的所学讲给我们听。母亲则坐在一旁纳鞋底或打麻绳。通常我们写完作业后,便缠着父母给我们讲一些趣闻逸事,从来不见他们有丝毫厌烦的神情。父亲还会拉二胡,虽然拉得相当业余,但在他的伴奏下,我们也能引吭高歌,欢笑与歌声溢出屋外,全然忘却食不果腹的烦恼。在紧衣缩食的岁月,父亲像变魔术一样为我们找来各种读物,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母亲则想尽办法来填饱我们的肚子;田间地头、房前屋下,时常可以听到父母教我们如何做人的教诲。
时过境迁,现在我们各自都有了小家庭,父亲已经退休十多年了,母亲则因病去世快两年了。每隔一段日子,我们兄弟姐妹几人就都带着孩子相约去父亲家看看。儿时父母为了我们的衣食住行、为我们的健康成长,相濡以沫、同舟共济,一起走出那段艰难的岁月;现在仍为我们指点迷津、嘘寒问暖。我们收到的是父母无私的关爱,注入的是盈满心头的温馨。这难道仅仅是一份对家的责任吗?不,我更觉得这是一种宝贵精神财富的传承,是一本让生活充满快乐的秘籍,我也会把它留给我的儿子。在居家的日子里,看着儿子欢快的模样,心里便生出由衷的满足,希望在他的真切感受中,家是他永远的快乐天堂,是我们共同拥有的温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