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断接到来自媒体与政府商务管理部门的电话,询问对零供关系与通道费问题的看法。这预示着国家将采取更为严厉的规制措施。流通行为越来越规范是好的趋势,但如果超越实情,刻意“规制”,是难以达到规制目的的。
对进场费意见最大的主要是中小供应商,而不是大供应商。零售商面对宝洁、可口可乐、雀巢等 “行业霸主”,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零售商以低毛利、低收益为代价引进著名品牌而迎合消费者需求,但向那些没有品牌影响力的中小供应商收取更多的进场费。同时,对中小供应商来说,预付固定金额通道费用的采购模式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他们很有可能倾家荡产。因此,零供矛盾主要表现在中小供应商与大型连锁公司之间。
2011年5月13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锅巴出厂价1.2元,售价3元,差价1.8元,经销商赚0.6元,毛利率为20%,零售商赚1.2元,毛利率为40%。责问:超市凭什么要赚那么多钱?进而推断:超市是助推物价上涨的一种动力。
央视的这一判断,缺乏足够的依据。首先,我国零售业的基本毛利率一直维持在25%以下,以前计划经济时期,15%是零售毛利率,10%是三道批发环节的毛利率。如今在连锁经营组织里,批零一体化经营,批发毛利就是各种后台收费,零售毛利就是前台的商品毛利,合计也在25%以下。毛利率在60年来终始终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零售怎么会助推物价上涨?
第二,大型连锁公司实际上具有平抑物价的功能,这是由同业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所决定的。如果缺乏竞争,就会因垄断而控制市场价格,零售业还没有这样的市场环境。
第三,从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回报率这两个指标的比较来看,制造业要远远高于零售业。
第四,从供应链价值创造角度分析,短缺经济时期,生产环节占价值链80%;过剩经济时期,生产环节只占价值链的20%,服务贸易业(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到下游的批发、销售)却占了经济价值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