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在安徽省肥西县花木城礼堂里,一曲喜气洋溢的“开门红”拉开了安徽肥西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两周年庆典的序幕,也概括着肥西农商行两年来的发展成效。
肥西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于2009年2月9日。两年来,该行已收获了丰硕的发展成果:截至2011年末,肥西农村商业银行各项存款余额超5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亿元,存贷款规模位居全省83家法人行社第10位、全县银行业第1位。
作为安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排头兵”、农村商业银行队伍里的“新兵”,肥西农商行是如何开拓市场,并实现快速、可持续性增长的?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肥西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王华余。
老定位中有新思路
“无论如何,都不能丢掉服务‘三农’的定位。”王华余的言语中透着坚定。
无论是曾经的“农村信用社”,还是如今的“农村商业银行”,多年来,肥西农村商业银行都始终坚守着“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市场定位,以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倾心支持着地方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市场定位的指引下,肥西农村商业银行在肥西县的各个乡镇都设有营业网点,为地方百姓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末,肥西农村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约23.17亿元,占全行贷款总额的66%,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农村商业银行不能盲目求大。”王华余认为,“应充分发挥他行难以媲美的人缘、地缘优势,与大型商业银行形成差异化竞争。”
王华余所列举的一个充分的例子,就是该行的“个贷直通车”贷款业务。
2011年初,肥西农村商业银行开通了“个贷直通车”业务。即:有信贷需求的客户,只需拨打4008800637自助服务电话、说明贷款需求,在两个工作日内就会收到肥西农商行的回复。
凭借着网点多、覆盖面广的优势,再加上专业化的管理、规范化的服务、高效的服务流程等特点,肥西农商行的“个贷直通车”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客户2317户,发放贷款7104万元。
以创新引领发展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样,看待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王华余认为。
电话银行、短信通、网上银行、POS小额取现……虽然网点遍布肥西各个乡镇,但肥西农村商业银行在布放自助服务机具、提高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等方面,已经加大投入力度、抢先迈出了步伐。
王华余告诉记者,截至2011年年末,该行已累计发行“金农卡”13.38万张,投放POS机具169台,布放ATM机26台,开通个人网银1901户、企业网银351户。
数字,证实了王华余的判断。在现代化金融机具、金融业务的促动下,该行通过“农金卡”增加存款5.45亿元;通过自助机具,实现跨行交易续费收入113.5万元;实现中间业务收入514万元。
与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一同推进的,是对金融新产品的探索和创新。
“产品的创新,需要根据多年的金融支农经验,不断推敲、琢磨。”王华余介绍说,“例如,我们推出的‘园林金桥’。”
2011年,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肥西农商行推出了一款专门为苗木种植大户转型承接绿化工程量身订做的特色金融产品——“园林金桥”。在探索过程中,肥西农商行市场部客户经理用了3个月时间,对近千个苗木经营户做了市场调查、论证。在信贷模式上,该产品采取“绿化工程公司联保+第三方监管”的形式,既解决了客户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难题,又有效控制了风险,是对供应链融资方式的成功延伸与创新。
如今,肥西农商行已经成功探索出了以“创业金桥”、“成长金桥”、“园林金桥”为核心的“中小企业产品体系”,以及“农家乐”、“商家乐”、“快易通”、“商贸通”等行业特色产品,力求全面满足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各类金融需求。
内外兼修再“冲关”
“两年来,承载着‘三农’发展的希望,肥西农商行扎根农村沃土,已经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农村金融机构。”对于肥西农商行两年来的成长,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莫元法给出了如是评价。
尽管如此,“如何能发展得更好、实现更多突破”依旧是王华余不断思考的问题。
“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关键。”王华余说,“今后,我们将会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其实,肥西农商行优良的企业文化,在该行两周年的庆典活动中已经有所体现——在庆典过程中,全行员工在工作之余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精彩非常,让座无虚席的台下掌声不断。
然而,内在素质与外在形象的一并提升,才是王华余所追求的目标。于是,在2012年的工作计划上,他毅然将“深度建设企业文化”的目标列入其中,并细化为四项具体内容,包括:加强党建,发挥工、青、妇作用;评优选能,营造人才竞争氛围;拓展训练,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全行企业文化。
“未来的肥西农村商业银行,将是一个现代化的精品银行。”王华余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