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3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服务小微企业是金融转型突破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巴曙松

  从全球范围来看,小微企业贷款对于任何金融体系而言,都是一个艰涩的命题。

  小微企业经营状况的高风险性与银行放贷的审慎性原则明显冲突。因此,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小微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几率和金额都会受到很大限制。

  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下企业中有90%的企业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在小微企业中,约95%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

  在我国,小微企业贷款难的特殊之处还体现在,信贷紧缩过程中,小微企业往往是首当其冲的“被挤出”对象。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金融定价机制紊乱导致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不足。

  2011年以来,以数量调控工具为主的、稳中偏紧的货币环境有利于大企业发挥信贷条件优势。同时,由于利率水平整体较低,无法反映实际的资金成本,使得大小企业在资金使用效率上的差异无法得到体现。

  第二,银行传统的抵押借贷方式导致了对轻资产的小微企业支持不足。

  现有的银行融资体系习惯于选择资本密集、重资产的工业企业,企业需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抵押,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而小微企业往往集中在流通商贸、服务业等轻资产行业,很难保证有足够的固定资产,因此,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升级是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经济正在从依赖资源粗放投入的传统制造产业转向集约发展、协调均衡的一、二、三产业,普遍特征是从重资产转向“轻重资产并存”,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和有形资产”并存。

  向缺少抵押品的信贷对象发放贷款,对银行的风险甄别能力、定价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是促使银行开始逐步细化经营的起点。

  作为轻资产的信贷对象,小微企业的风险特征能够充分体现利率差异化,这无疑是银行寻求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同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服务小微企业也是在当前资本约束不断强化背景下的现实选择。

  过去以量补价、以外延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营模式过度消耗资本占用,难以持续,倒逼银行调整业务结构和营利模式,转向资本节约的多元化业务模式。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规定,中小企业贷款在权重法下适用75%的优惠风险权重,在内部评级法下比照零售贷款适用优惠的资本监管要求。对于面临较大资本缺口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服务小微企业显然还有降低资本消耗的现实意义。

  其实,在这方面,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已经作出了积极探索。

  例如,民生银行将自己定位为“小微企业银行”,从“商贷通”到“小微金融2.0”,不断创新服务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并成立了针对服装、翡翠、水产、石材、茶叶等特色行业的专业支行。截至2011年底,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已经达到2400亿元,贷款户达到14万户,支持了150万人就业,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之一。

  所以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服务小微企业既是其寻求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其在当前资本约束不断强化背景下的一个现实选择。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