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3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商业银行要加强声誉风险管理

河南省淅川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文高 尔豪

  近期,有关“暴利”的问题将银行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老百姓抱怨银行乱收费和服务不到位,中小企业抱怨自己在给商业银行打工……近来,这种抱怨声此起彼伏。其实,如果稍加留意就可发现,关于银行的负面新闻一直未断,从被媒体穷追不放的服务收费问题,到银行停办存折、“暴利”等问题,不夸张地说,银行几乎成了整个社会讨伐的对象。

  近年来,社会舆论给银行贴上了很多标签:垄断、暴利、乱收费、嫌贫爱富、缺乏社会责任等等,对这些标签无休止的爆炒已经给银行业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银行业的外部经营环境恶化,潜在风险已经在累积。如果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商业银行一方的不积极因素所导致。如,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违规问题被媒体抓住不放,再加上危机处理能力较差,声誉管理意识较弱,放任让简单问题复杂化,最终让小问题变成了引起社会关注的大问题。

  其实,早在2009年9月,银监会就下发了《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将声誉风险纳入银行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但《指引》下发至今,效果并不明显。总体情况是既缺乏高管的重视,也缺乏有效的落实措施和方法。

  以近年来成为声讨焦点的银行收费项目为例。

  虽然有关国有商业银行收费项目增加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但是银行却迟迟不予以回应。在舆论和百姓的一片哗然面前,银行表现得很是“每临大事有静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收人民币”。这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态度和表现,让银行再次成为舆论攻击的对象,甚至被称之为“垄断企业的霸道反应”。

  由此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银行得不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自身形象大打折扣,更为让人担忧的是,严重的声誉影响还可能引发公众的信任危机。

  事实上,社会舆论所“声讨”的一些问题,有一些并不属实。即便有些问题的确存在,也完全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

  譬如,停办存折一事。银行其实并没有“停办”存折,而是“定时办理”。但是,面对部分群众的曲解,很多银行“懒得”解释或“不屑于”解释的态度,惹恼了群众。俗话说,众口铄金、“立誉难、毁誉易”,原本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被无限放大后,都可能给银行带来致命的伤害。

  近年来,与银行业有关的理财业务纠纷、银行收费项目、银行暴利等都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如今这个网络和微博盛行的时代,事件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会更快,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处理好和媒体的关系,积极邀请新闻界人士参加商业银行的各种重大活动与事件,尽可能确保媒体对其正面形象的关注,积极主动地引导舆论向正确方面发展。同时,要进行舆情监测,及时妥善地处置一些负面消息,修复不良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的危害程度。

  声誉是银行的生命线。良好的声誉是一家金融机构发展多年才能积累起来的重要资源之一。在某些时候,声誉因素甚至比财务业绩更能提升或挫伤一家公司的声望。因此,商业银行要给予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做好“防”和“立”。“防”就是把声誉风险纳入银行的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依法合规经营。“立”,就是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等,以获得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可,着力打造可信赖、负责任的企业社会形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