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未完成社改行的农信社,由于受历史包袱沉重、金融产品单一、投入产出成效比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与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金融机构相比,竞争能力下降,并且差距越拉越大。其表现在于:业务发展增速放缓、市场份额逐年递减、支农实力下降等。若不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可能造成“三农”信贷资金投入不足,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进程。针对这种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引入战略投资者
发挥所有者作用
组建农商(合)行是农信社实现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此项工作已由国家银监会明确目标任务,并在积极实施中。在产权改革、组建农商(合)行过程中,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一是赋予所有者中大股东决策经营权。改变过去股权过于分散,出现的所有者实际缺位问题,产权改革中,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大股东,并赋予其参与决策、经营的权利,或由其委托、聘请代理人参与到农商(合)行的经营管理中,保证经营决策与企业根本利益相一致。二是强化经营管理者责任。转变经营管理者只负责经营,与企业根本利益缺乏联系的状况,被聘任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成为企业职工参股中的相对大股东,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三是增强企业与经营参与者的利益关系。改善员工与企业长远发展利益淡化的局面,员工作为企业经营的直接参与、监督者,在股权设置规定范围内,必须成为企业所有者的一部分,成为企业利益的相关者。通过产权改革增强企业与决策者、管理者、经营参与者之间利益联系的纽带,强化责任,发挥所有者作用。
创新业务产品
增强支农实力
农信社要用足用活现有政策,挖掘创新业务产品,拓宽收入渠道,增强支农资金实力。一是增加银行卡业务。要不断完善提升农信社银联卡基础服务设施,优化用卡环境,扩大农信社银联卡普及面,增加银行卡业务。二是扩大代理业务品种,增加中间业务。积极开办代收代付、代理保险、代理委托放款业务,探索债券发行等代办业务,增加中间业务。三是积极尝试项目融资贷款业务,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拓展业务空间。抓住新农村建设、国家涉农投入加大、农业及涉农企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时机,筛选好项目,通过项目融资贷款的方式,加大农信社融资力度,增加“三农”投入。四是努力实现资产多元化,增加收入途径。依法合规办理票据贴现业务,实现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充分运用货币市场业务资金调剂功能,科学调度头寸资金,增加同业存放业务收入。五是探索借助平台,开办理财业务。由于受多种政策因素的制约,未实现社改行的农信社,无法办理代理委托投资理财产品业务。农信社可有效借助有资质单位的平台,利用自身信用担保,直接参与管理的方式,开办理财产品业务。
深化机制改革
激发经营活力
要深化客户经理制,强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一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机构设置。要按照市场、客户需要调整内部机构设置的原则,细分公司、个人等客户服务部门,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积极拓展扩大客户群体。二是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薪酬分配机制。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实现责任、权力与利益分配相统一,权利与责任相联挂的薪酬分配新机制。三是依据工作侧重,实行业绩分类考评。按照管理层、客户经理、柜员等不同层面、岗位的工作侧重点,定向制定薪酬分配考评办法,促进整体工作均衡发展。四是调动客户经理业务综合营销的积极性。以企业增效、员工增收为原则,探索以客户经理为考核单位,以质量、规模、效益为监控重点的业绩考评体系,发挥客户经理的综合营销能力。通过调动个体积极性,激发企业内部经营活力。
强化队伍建设
提升竞争能力
政以才治,国以才兴。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立制度化的用人机制,用政治、经济待遇留住人才,加大组织学习培训力度,培育人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一是树立积极向上的用人导向,留住人才。按照“公开透明、公平竞争、激励进取、优存劣汰”的原则,探索推行干部员工竞聘上岗制度,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树立积极向上的用人导向,真正把德才兼备、勤业敬业、品行端正的人留下来,把有责任感、务实重干、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业绩突出的人选拔到干部队伍中。二是加大组织学习培训力度,培育人才。要加大学习培训的投入力度,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提高整体干部队伍金融理论、法规政策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切实落实定期岗位轮换制度,锤炼人才,打造复合型的人才,增强竞争能力,促进业务快速发展。三是建立开放式的用人机制,招贤纳才。建立高端人才加盟绿色通道和不称职或被淘汰员工劝离机制,逐步提高干部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坚信,农信社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快业务创新步伐、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用人用工制度,定能迸发出新的活力,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