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结束,收起录音笔时,时间刚好是晚上7点。作别热情的王玉佩委员,背着电脑,拎着相机,带着收获的喜悦,走出了服务极为周到、安检极为严格的委员驻地。
从业几年来,我对每次面对面的采访都会抱有意外收获的期待。这一次,当然也不例外。
王玉佩来自天津,是农业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得以采访他,是因为同事的介绍,更因他与我一样,关注着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之前,我也听说过有关王玉佩委员的一些介绍。他是当年高考恢复后第一批大学生,对知识孜孜以求;进到实验室,身着白大褂的他,是桃李满天下的专家、老师;下到村里、鱼塘边,他是专治鱼病、确保渔村老少增收致富的“鱼大夫”。
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5年间,总共做过多少次调研、写过多少份提案,王玉佩说他也给不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他并没有想过要做一下记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每年,他带上两会的提案,绝对不止一份。而且,每一份提案,都写得详详细细、有理有据、切中农民的实际需求。
正因如此,从进京开会那天起,他和他的提案就开始被媒体关注着。第一日约采访,他告知我,次日叙;第二日约采访,他告知我,刚被某媒体接去采访,或可晚点采访,或可择日再叙,并说了声“抱歉”;到第三日,他特意在会后给我预留了时间,但我知道,他为此把晚餐时间推迟了。
王玉佩委员很友善。热情地跟我握了一下手,然后边聊边跟我一同走往采访区。电梯里,除了我,都是参会的委员,聊天的内容也都与会议有关。许是想起当日正值三八妇女节,王委员忽然说了句:“呀,大家今天会上没说‘节日快乐’!”一句话,让电梯里充满了笑声。
也许是因为王委员友善的开场白和一路的幽默,那天整个采访过程,都像聊天一样地进行着,没有丝毫的紧张和拘束。
“是什么让您这么坚持?”结束了有关提案的话题,我追问起他多年来的坚持与执著。
“给你读一条短信吧。”对于我的问题,王玉佩委员没有直接作答。
“王老师您好!又看到您有关‘三农’的提案了。您去年和今年的两个提案切中了农村发展的弊端。正是这两个弊端问题,制约了农村近十年的发展……假如政府落实了您的建议,是农业、农民的大幸。您不是农民,却替农民呐喊。农民谢谢您,向您致敬!——西青小孙庄农民 孙少钟。”
我留意了一下,发短信的时间,是2011年。王委员告诉我,那年,他将一份有关农民贷款难的提案带上了两会。
“这样的短信,还有很多。”王玉佩说,当他的提案被媒体公之于众的时候,当他的建议被相关政府部门采纳并见到成效的时候,总有基层的群众发来这样的短信。
“很多这样的短信,我都留着。”王玉佩委员告诉我,“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我恍悟,他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为“三农”代言,原来动力就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