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落实中央加强金融支农政策、大力推进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建设方面,相继制定和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支付服务政策措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明显改善。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成效显现有所不同,经济欠发达地区任务仍然繁重。面临挑战,应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加速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进程。
成效初显
第一,建设起多层次立体式支付结算平台,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农村支付结算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系统尽可能实现了全覆盖。各涉农银行机构多数接入了账户管理系统、联网核查系统、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和农信银系统,没有覆盖的涉农机构基本上可通过上级行办理各类支付清算业务。国家各项补贴能够通过银行账户和银行卡发放,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第二,非现金支付工具全面推广,银行卡受理环境明显改善。
各涉农银行机构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农村地区增加布放ATM和POS机终端设备。银行卡发卡量大幅增加,持卡消费额逐年上升,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短信银行等创新业务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构建起支农、惠农、便农的“支付绿色通道”,切实把经济、便捷的现代化支付服务延伸到万村千乡,银行卡受理环境明显改善。
第三,银行卡支付功能不断丰富,农村地区支付效率显著提高。
各涉农银行机构针对农村经济特点推出各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如农行的“惠农卡”、银联的“福农卡”,不断丰富银行卡支付功能,满足农民各种金融服务需求。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农民可以到村里有POS机并与银行合作的特约商户直接办理取现、消费、转账、查询等业务,真正做到农户足不出村办理银行业务,加速城乡支付结算一体化进程,农村支付效率显著提高。
第四,涉农补贴发放范围扩大,推动了相关惠农政策的落实。
涉农银行机构立足于服务“三农”,通过与财政、农业、社会劳动保障和烟草等部门协作,将种粮直补、烟草补贴、农村医疗保险、家电下乡等多项涉农补贴通过银行账户或银行卡发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推动了相关惠农政策的落实。
面临“四难”
第一,县域特别是乡村服务基础设施少,增加难。
一是乡镇银行机构网点少。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实施集约化经营,县域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数量基本保持不变,未向农村地区进行延伸。目前能够延伸到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行、邮储和信用社,很大程度制约了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二是ATM、POS机等受理终端少。由于布放ATM、POS等机具特别是新增营业网点成本较高,而农村地区支付服务需求量及农民承受价格能力低,导致农村地区银行机构支付服务产出相对较低。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使得县域尤其是乡镇的支付服务难。
第二,支付结算工具单一收费较高,接受难。
目前,在乡镇以下可供选择的支付结算工具主要是传统的汇兑、转账支票、现金支票等,结算方式狭窄单一,明显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涉农银行机构实行结算收费制度也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与农村地区农民收入状况不相匹配。单一的支付工具和较高的支付服务成本,影响了农民对新结算方式的接受热情。
第三,农村现金交易意识根深蒂固,改变难。
农村居民普遍缺乏银行卡知识、用卡观念淡薄,长期存在手持现金的偏好,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结算方式,普遍认为现金结算安全方便,认识不到现金交易存在的风险。传统观念严重制约着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以及新型支付方式的使用,要使广大农村居民接受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第四,农村地区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保护难。
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多数商户收银员和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银行卡业务培训和风险教育,安全用卡知识贫乏,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农村地区银行收单机构在开展收单业务时往往对收单可能造成的风险没有足够重视,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引发收单业务风险,极易给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损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加速推进
第一,找准定位,加强合作,推动农村支付环境向纵深发展。
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金融工程,需要调动政府、涉农银行机构和农民的积极性,形成持续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整体合力。应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在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发挥好主导作用;二是发挥好引导作用;三是发挥好指导作用,确保各银行机构业务顺畅开展。人民银行应依托政府力量,加强密切联系,各部门齐手联动,共同推动农村支付环境向纵深发展。
第二,加大投入,推动创新,延伸农村支付服务触角。
积极构建与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金融支付服务手段丰富、支付工具多样、支付系统高效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一是继续延伸金融服务链条,鼓励商业银行在原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向农村乡镇地区拓展,切实完善农村支付体系建设;二是加大对农村地区投放ATM和POS机终端设备,大力发展农村银行卡特约商户,切切实实方便农民办理、使用银行卡;三是创新农村支付服务方式,推广使用手机支付、电话支付、网上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延伸支付服务触角,最大限度提升农村地区服务效率和水平。
第三,完善功能,减免收费,加大支付工具推广力度。
注重发挥非现金支付在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农业生产补贴、农民消费促进、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的重要作用,积极发展特色银行卡,赋予其更广泛的服务功能和使用空间。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收入,进一步降低特色服务手续费收取标准, 切实让农民全面体验现代支付方式带来的便捷、安全,有效促进农村地区支付工具的推广和使用。
第四,加强宣传,注重引导,增强农民非现金结算意识。
增强农民非现金结算意识应在着力培育非现金支付市场,培养农民非现金支付习惯上下功夫。应积极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宣传引导活动,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渠道,逐步培养农村居民的非现金支付习惯,促进农村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第五,防范风险,打击犯罪,净化银行卡支付环境。
发展农村支付环境,必须规范操作,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一是严把特约商户准入关,认真落实账户实名制,加强身份核实,限定小额取现金额,严防银行卡套现;二是加强ATM、POS机具的监控与维护,建立预防和打击支付结算犯罪的联防机制;三是加强与公安机关密切合作,严厉打击银行卡犯罪,确保农民群众资金安全,净化农村地区支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