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农业系统一位人士在一次市场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建设启动的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将20年不落伍。因为农产品市场流通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市场运行、保障改善民生至关重要。(见2月16日《中国科学报》)
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位同志对农民兄弟的真挚感情和对“三农”事业的热忱和忠诚,因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我们也不怀疑市场建设规划的严谨性,因为农业部门要求“合理编制国家级批发市场建设规划,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等等。那么,这些就能保证农批市场“建成后10年先进、20年不落伍”吗?我们认为: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从市场设施设备的科技水平角度说,农产品批发市场所需要的整体规划、检疫检验、信息系统以及运输、储藏、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废物回收等功能性设施设备,现在要保证其10年内领先技术,恐怕很难,20年内不落伍谈何容易!仅以信息技术为例,20年前甚至10年前,谁能估计到互联网、物联网、多媒体技术发展到目前这种水平呢?20年后又有什么新技术出现呢?恐怕没有多少人说得清。
从投资经济学说,农批市场建设的任何投入都是要有回报的,即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和经济效益。农业是弱质产业,尽管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但与工业品相比仍然是“低值产品”。那么,使用超越当前农业生产和消费实际水平达10年或者20年的流通设施设备,无疑会大大增加流通成本,推高农产品价格。结果就是:要么国家出资扶助,要么消费者负担。无论谁为“先进设施设备”买单,这种“功能过剩型”的先进有必要吗?如何体现综合效益?
从农批市场功能上说,它是农产品流通的集散地,是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农产品物流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它的先进程度受制于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运作功能和效率的整体需求,像一列动车组列车一样,忽视列车整体功能和效率,而提高任何一节车厢的先进性都是不妥当的。物流设施设备有一个“适用性”指标,是在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前提下,需要的投入越少越好,即“适用”为佳,而不是越先进越好。改变“橄榄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即生产与消费“两头小”、批发市场“中间大”的流通格局,已成为业界共识。从技术先进性的角度考量,流通各个环节技术先进性应是基于整体协调的和谐统一,而不能是某个环节的“遥遥领先”。
从流通的目的性来说,批发市场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必需条件。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大大普及的今天,有了供求信息、继而产销实现对接,就可完成流通,无须到农批市场等特定场所寻找交易伙伴。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亦即人们所说“从田头到餐桌”的流通环节越少、越经济,其效率和效益就越高。现在,全社会大力推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店对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直销、专业社联合社产销一体化等产销形式,以及国家再度推行的城市“菜篮子工程”都是对农批市场功能的高层次替代和经济性否定。实际上,缺少经济效益支撑的技术先进性,农批市场自身是很难正常运转的,更何谈可持续发展?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大大削弱了农批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以及国家大力发展的物联网技术等,都是部分取代或可能全部取代传统流通方式的物质技术力量,也是流通方式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集沟通产销、价格形成、发布信息、检疫检验、金融服务以及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批市场,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挥功能的时间和空间,但必须看到,它必然会被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流通方式所取代,这是流通效率、流通效益“双轮驱动”下的必然趋势。仅以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先进地区(如山东等省份)和城市(如天津等城市)的经验看,就可以得出结论: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在于流通供应链整体的先进性,而不在某个节点技术装备的先进性。
现在,人们谈论农批市场升级改造时,大多是把农批市场当作流通体系的一个重要节点和流通场所来考量的,这也是经营市场的应有视角。现在,业内人士大声疾呼:农批市场要统筹规划、“计划生育”,不能过多过滥。人们还看到了许多“有场无市”、“有场缺市”的“空壳市场”、“瘪壳市场”,但是,人们看到有哪一家或若干家农批市场自愿关闭,而主动服务于更具效率和效益的流通新格局的吗?至少,我们闻所未闻。这就是先进流通方式取代传统流通方式,必然遭遇的障碍和必须支付的成本。在当前,国家重视农产品流通、支持农批市场建设改造,更应防止今天的“改造投入”变成明天“转型发展”的代价。此等案例,不一而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那么,人们要问:建设“20年不落伍”的农批市场,可能吗?纵使能建成,有必要吗?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真希望这些忧虑是“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