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去辰来,又是一年。回首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为例。短短几年间,该省农信社经营规模实现翻番、社会形象持续提升、案件防控成效显著,已经连续两年实现零发案,员工合规操作、依法经营意识得到大幅提升,为农村信用社全面转型跨越发展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屏障。但是,从基层营业网点来看,一些小的违章、违规操作行为仍然存在,有些行为还是屡查屡犯,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原因何在?
大家普遍认为,是教育培训跟不上员工更新和业务更新的速度。尽管大家都在努力合规操作,但却会在不知不觉中违了规。于是,在无知性违规普遍存在和严厉的稽核处罚措施下,一些员工束手束脚,甚至对一些办理量少的业务拒绝办理。
从表象上看,问题发生的原因似乎在于员工的素质不高,但追根溯源,便会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教育培训工作认识不足,教育培训力度和措施跟不上,导致基层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新业务、持续扩张的经营规模相脱节。部分基层联社和信用社领导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真正树立起经营银行的精细管理意识,将信用社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当作违规率居高不下的“挡箭牌”,将信用社经营灵活的优势当作粗放管理的借口和理由。依然是单一地抓业务,没有向“综合抓”转变,没有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动脑筋,没有在提高员工素质和执行力上做文章。一些员工尽管满腔热情,也希望努力把工作做好,但是因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规范的教育培训,他们或是不会做、不敢做,或是凭着自己的理解去做,结果在无知中违规。
问题该如何解决?
一方面,各级农村信用社要高度重视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基层联社,作为一级法人、一个集经营管理于一体的指挥部,更应该系统地把力量利用起来,分层次、分类别地展开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比如,对基层信用社负责人,可以把会议、学习、培训集中起来,组织一些综合性的教育培训;对基层信用社员工,可以充分发挥条线管理部门的作用,由条线管理部门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另一方面,要切实发挥好各级稽核队伍和各类检查人员的作用。借助稽核和检查工作的广泛性、全面性,把检查与教育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在检查中要当“教练”,不当“警察”。
当“教练”不当“警察”,就是要求检查人员不仅要承担起“查”的责任,而且要承担起“教”的义务。稽核人员都是经过层层考试选拔出的业务素质高、从业经验丰富的优秀员工,各类检查人员也都是各个条线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不但知道不应该怎么做,更知道应该怎么做;他们不但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大部分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让他们在检查的过程中承担起“教育”职责,是对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
当“教练”不要当“警察”,就是要求检查人员不但要告诉广大员工“错”在哪里,而且要告诉大家什么是“对”。比如,一些新的驾驶员因为比较紧张,不会很好地使用转向灯。警察只会对这种行为给予处罚,但教练不一样,他会指导驾驶员在距转弯多远时应该打开转向灯,消除驾驶员的紧张情绪。稽核和检查人员也一样,在检查的过程,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告诉大家,怎样做会形成一种合规习惯,让广大员工自然而然地合规操作。
当“教练”不要当“警察”,就是要求检查人员不但要学会发现问题,而且要学会解决问题。要善于在检查中思考和分析,对一些共性的、普遍性的违规行为进行源头剖析,是制度有漏洞还是在操作流程不顺畅?或者是需要对大家的习惯性行为加以规范?进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措施。让制度执行起来更科学、让流程操作起来更顺畅、让合规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进而形成一个良性机制。
所以,要当“教练”不要当“警察”,这是检查人员的责任,更是检查人员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