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供应商资源的寻找
在三四线城市,经常可以从竞争对手那里发现好的产品,但是根据联系电话打到供应商那里以后,常常都被告知在当地没有代理商,遇到这种情形应该怎么办?
对策:一般来说,在一二线城市,供应商的网络体系比较发达,拥有层层的经销商与代理商,采购部门要找到这些层级的供应商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作为生产厂商,一般都会在一线的城市设置代理机构,以便占领这些关键市场,但是在那些三四线城市,生产商可能就顾不过来了,有时只是由其省级代理或市级代理来负责这片市场的运作。所以,在三四线城市发现一些适销商品时,可以有几种处理方式:一是与源头厂家联系,争取成为该厂家的区域代理;二是与厂家在该区域的省代和市代联系,争取由其供货;三是通过厂家或省代,找到该区域的代理商,与其商谈供货。
问题二:试销期退货
当从外地采购来新品以后,遇有试销期不好销的,要退货就会很麻烦,不知如何处理为佳?
对策:对于试销期不好销的商品要分两种情形处理:一是可以在事先与经销商或代理商谈定退货事宜,遇有这种情形只需及早安排退货至残次库,然后总部统一退给供应商即可;二是无法与供应商达成共识,而又确有适销必要的商品(这类商品最后不好销的应该是较少的),遇到这种情况,早处理比晚处理好,早处理就是及时打折清仓处理,腾出货架空间供别的新品使用,否则这些滞销的外采商品将会在无形之中蚕食掉公司大量的利润空间。
问题三:只适合单店的商品
常常会有一些特殊门店,比如在学校里面的,当组织来货源以后,要在其他门店卖就很困难,但是一家店又常常卖不了多大的量,很难采购,有何好的对策?
对策:此时需要控制住的是,不要把那些明明不适合其他门店销售的商品硬配给其他门店,既浪费货架空间,造成机会成本的损失,又有可能最后造成这些滞销商品的严重损耗,白白造成浪费,此时比较明智的处理办法应该是选择最小的要货量先尝试,待确定其有一定销路的时候,综合考虑其保质期因素、月销量,然后再确定最低的补货额。
问题四:采购量把握较困难
当具体为某一家门店采购时,究竟应该进多少货的量才比较合适,一直心中无底,不知如何来把握这个基数才比较合适?
对策:如果是试销期间的进货,可以参照相近似的商品,综合其性价比来估算其销量;如果已经试销一段时间,开始进入正式补货时期,则根据试销期或平常的月销量、补货周期、保质期等因素来设定一个较为合适的补货量。
问题五:经销商与厂家的选择
门店里经常抱怨采购回来的价格太高,但问题是那些跨国公司常常是从厂家直接拿货,而我们只能从三代、四代,甚至五代那里拿货,自然进货成本就高,但要从更高级别的代理商或者厂家那里拿货,又缺少足够的量做支撑,不知怎样处理更好?
对策:面对这种情形,有两种思路,一是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目前的销量决定在哪一级供应商那里拿货;二是找寻那些有潜力迅速做大销量的商品,通过促销等方式将其销量做大,然后到上一级供应商拿货,争取把进货成本降下来。至于是否要从厂家那里直接进货,这也是由销量所决定的。
问题六:自采商品的营销
去外地自采的商品常常是买断的,虽然毛利率比较高,但是由于没有供应商在促销费用及促销员方面的投入,因此要门店给予营销支持很困难,最后导致外采商品因营销跟不上而销不动,而越销不动,门店就越不愿意销售,最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对策:外采商品进店后的跟踪其实很重要,很多外采商品销不动,主要还是听之任之的现象较明显,采购对于这些商品的把控也不是很准确,同时又不能很好地修正自己的眼光,这样对于提升外采商品的销量就很不利。如果能够把外采商品的销售情况及时通报给门店,对于其中好销的要求其确保陈列,而对于其中不好销的则帮助门店及时打折处理,而对于采购则要求其认真详尽地总结他们的采购成果及对商品判断的眼光的准确性。
问题七:商品的可销售性判断
在市调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竞争对手的货架上有一些我们没有的商品,但是很难判断这些商品的销售状况,所以也不敢放心大胆地引进,应该如何处理?
对策:对于竞争对手拥有而我们没有拥有的商品的适销性的判断有九种方法:
一看其陈列面的大小,一般来说陈列面大的应该销售不会差;二看陈列位置,如果是放在黄金磁石点区间的,这些商品应该卖得不差;三看生产日期,若是生产日期很近,则说明这些商品卖得快,一定比较畅销;四是扮演顾客,问促销员或者是理货员,一般他们也会透露一些哪些好销哪些不好销的信息;五是可以站在边上看顾客的选购情况,如果顾客过来选购得多,则说明该商品销得还不错;六是可以找生产厂家或经销商验证,如果厂家对此信心足,一定销得不错;七是可以从互联网的网站中看大众点评的情况;八是采购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从该商品的性价比、价格、包装、面对的市场竞争形势等来判断;九是可以买一些样品回来,请同事们来判断,或者就放在某个门店进行适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