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记者来到贵州省最大的茶叶产地遵义市,采访了分管茶产业的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助理巡视员黄天俊。他曾担任过贵州产茶县湄潭县的县委书记多年,现又到市里分管茶产业,对遵义市的茶产业了如指掌,他面对记者侃侃而谈。
记者:近年来,贵州茶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一跃成为全国第二产茶大省。遵义市作为贵州最大的茶叶产地,茶产业的发展情况怎样?
黄天俊:贵州省是全国唯一的少日照、高海拔、低纬度地区,特别适合绿茶的生长。在这种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绿茶,茶多酚、氨基酸含量高,茶叶品质很好。但过去由于产量少,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近几年来,遵义市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在全市建成茶园112万亩,其中投产面积70万亩,产量4万多吨,销售收入30亿元,综合效益70--80亿元。效益最好的每亩收入达1万元,平均每亩达4000元左右。全市有茶叶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有1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湄潭县核桃坝村、凤冈县田坝村等几十个茶叶专业村人均收入万元以上,茶区农民的收入普遍高于粮食产区,茶叶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推动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茶产业大发展的新时期已经到来。
记者:“十二五”期间遵义市茶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黄天俊:一是进一步做大茶产业基地,力争“十二五”末达到150万亩以上(全是标准化茶园,其中无性系繁育茶园面积达到95%以上);品种实现良种化,种植方法实现标准化、规范化;进一步扩大有机茶种植面积,努力做成生态、示范、有机茶园。二是要加强加工能力建设,提高机械加工能力和水平。要支持加工企业更新设备,提高加工能力。市、县、企业三方各投入三分之一,购买一些大型的加工设备,“十二五”期间力争投入1亿元以上。同时要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多建加工企业。要搞综合开发:高、中、低档茶叶要同时开发;要搞炒青茶,提高茶叶的附加值;茶根、茶杆、茶籽等要综合利用。三是要整合资源,集中精力打造品牌。要把“湄潭翠芽”做大做强;同时要加强富硒有机茶的打造和“遵义红”的推广。“湄潭翠芽”要走高端茶路线。四是拓展内外市场,包括省内、国内、国际市场。
记者:为保证目标的实现,政府将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黄天俊:市、县两级政府要着重在搞好规划和搞好服务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加强了茶青市场的建设,做到5000亩茶园就有一个茶青交易市场,运输茶青的时间不得超过半小时。每到采茶季节的下午三点左右,茶青交易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要加强宣传,要多举办、多参加一些省内外的茶事活动;大力发掘和弘扬茶文化,扩大遵义茶叶的影响。三要加强培训和指导。为了促进茶叶出口,去年专门举办了一期茶叶加工和出口的培训班,讲授如何掌握茶叶出口标准、如何办理出口手续等知识。四是要加强督查指导,严禁使用农药,有机茶禁止使用化肥。专门举办了培训班,对茶叶的生产、加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确保生产出安全茶、放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