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结束已经有一月有余,与往年相比,今年“两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似乎有所下降,未成为热门和焦点话题,一些代表和委员也有同感。究其原因,去年粮食大丰收,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也实现“八连增”。两个“八连增”似乎掩盖了“三农”领域诸多深层次矛盾,造成不少人误认为我国农业已过关。但综观我国“三农”现状及今后走势,依然是难题成堆,矛盾尖锐。笔者认为以下四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并想方设法尽速解决。
一是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是当前的突出矛盾。虽然去年农业发展似乎一片莺歌燕舞,但各地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却不容忽视。农业产值在各地经济总量中的份额急剧下降,而“三农”领域各项投入却不断增加,加重了地方财政负担。虽然中央强力推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但让粮农也富起来的效果不甚明显。一位笔者熟悉的来自基层农村的人大代表说:“农业农村形势并不像一些官员及媒体说得那么好,许多老问题没解决,又出现不少新问题,新老问题交织,加大了解决的难度。稍有不慎,农业滑坡的危险性将成为现实。”与去年相比,今年我国农产品面临的价格波动、气候不测及国际市场冲击等不确定因素风险可能更高。因此,如何解决各地农业发展后劲问题,已成为各地的中心课题。
二是继续推进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第一要务。我国改革始于农村,但最近几年农村改革明显滞后,生产关系抑制生产力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改革依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纲”,决不能以发展成果掩盖改革滞后的矛盾,更不能以加大投资力度替代改革。
今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20周年。邓小平农业思想的一大亮点是农业的“两个飞跃”论。他倡导的废除人民公社和实行家庭承包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飞跃已经完成。而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为标志的第二次飞跃却远未破题。目前,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发展规模经济和集体经济正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现阶段是实践邓小平农业“二次飞跃”理论的最佳时机,这必须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农村经营制度、农民组织制度、农业社会化服务制度、农村管理制度以及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是要处理好“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关系。虽然中央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战略,但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实质上,目前的城乡差距是全方位的差距,农村许多领域被“边缘化”的态势至今仍未根本扭转。我们一直在呼吁国家把建设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妥善解决城里“锦上添花”及乡下“雪中送炭”的关系,把国家投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但效果并不明显。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各项基本建设依然严重滞后,民生领域供求矛盾越来越尖锐。
仅教育为例,今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财政教育经费将大幅度增加并创历史新高。这么一大笔巨额教育经费如何分配,是先为城市教育锦上添花,还是优先为乡下教育雪中送炭,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农村的方方面面都亟需雪中送炭。从政策导向上看,国家把建设和投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四是将关爱农民工政策落实到实处。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关爱“三留”,是近几年农民工政策的新提法。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阶层,其规模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两倍,外出农民工比日本总人口还多25%,如此超大规模的农民工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输入地城市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他们的生存状况却令人十分担忧,没有得到相应的关爱,一直处于城市中的最底层,这是极不公平的现象。
国务院前几年就出台了农民工政策,但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农民工自身问题非但未解决。解决农村“三留”问题关建是政府把农民工放在心上,从点滴做起,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