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4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各抒己见


  物流标准化还有多远?

  “虽然很多人都关注并且有很多人都在参与物流标准化工作,但物流标准化的现状仍然混乱。” 从物流标准化提出来便积极参与、主持制定了《物流术语》国家标准的中国物流技术协会理事长牟惟仲先生对记者说。他认为,如果缺少国家法律法规、多头管理与多数物流企业发展水平不足这三个瓶颈不突破,那么,目前看似热热闹闹的物流标准化工作产生的实际作用将十分有限,更多的作用在于为几年以后物流标准化的真正推行做准备。

  目前,只有卫生标准、安全标准与环保标准被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范畴。现有的物流标准只是在推荐性标准中设定强制性条款。例如,物流业的基础标准比如《物流术语》国家标准,虽然很多企业都认同并执行,但并不是强制性标准。

  事实上,涉及到安全的标准相当重要并且急需,但是国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要求,只是作为推荐性标准,而非市场准入标准,所以企业并不重视。原因很明显,使用普通草绳或者钢丝绳包装捆绑比使用规定的特别材料要便宜得多,企业不会自动给自己增加成本。

  与物流是个新兴行业一样,物流标准化也是一个新话题,同样存在多头组织、多头制定、多头管理的麻烦。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物流行业有明显的发展。到90年代后期,整个国家都开始关注物流,其实早在那时,物流标准化的话题就已经被相关部门提上日程。

  物流是个新行业,因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管理部门,而是由相关行业的管理部门负责相应方面的管理,同时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联席会议进行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物流设备领域的管理也大体如此,交通工具属于交通运输部管理,生产和运输的一些轻型设备、物流信息系统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等等,每个管理部门都在制定标准。不过一旦标准制定下来,各方基本没有争议,都会协同执行。

(川新)


  农超对接,接“秋”更要接“春”

  春暖花开,又是一年春耕来临之际,农民朋友们不仅在忙着准备种子、化肥和修理农机具,更是在盘算着“今年该种些啥”? 近些年来,为解决农民朋友的“卖难”,相关部门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叫“农超对接”。但事实上,这种“对接”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虽说,当下已是信息时代,但对于那些仍旧“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他们种田往往仍是上年什么好卖,今年就种什么。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引导”?这期间,关键之关键,“农超对接”应接于“春”。

  政府“服务农民,服务农业”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 “调整种植结构”上的“信息服务”。一方面,引导农民在种植业上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各级农村工作的干部应通过大众传媒尽可能地引导农民于耕地、下种之前通盘掌握市场“供求信息”而力求“以销定产”。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不妨像劳务市场“招聘会”那样,多多地组织一些田头“农超对接会”和超市“农超对接会”,让农民与商家 “面对面”,让农民与市民“面对面”,并尽可能地签订一些“产销合同”。 农超对接,接“秋”更要接“春”,这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严格地讲,应该是“对销”更“对产”。

  (张传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