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今年1月份,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2012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当中指出“支持合作社建设产地仓储保鲜设施,鼓励合作社参与多种形式的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强化合作社市场信息获取能力,帮助合作社与超市、龙头企业、高校后勤采购集团、城市社区等实现‘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深入推进合作社直销试点,支持合作社在公益性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开设直销点,对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建立直销店、连锁店,适当给予店面租金补贴,提高合作社市场营销能力。”
近日,笔者同事自网上购买了一箱来自四川奉节的“爱心脐橙”,橙子几经辗转,历时十几天的跋山涉水,终于送到了北京的办公室。热心的同事招呼大家来吃橙子,众人大呼好吃。笔者心里直嘀咕这“爱心脐橙”会不会跟“爱国大白菜”是同类事物,因此好奇地打听了一下“爱心脐橙”名字的由来,果不其然,重庆奉节脐橙今年喜获丰收却滞销,压货5万吨无人问津,这一箱橙子的背后又是橘农“丰产不丰收”,遭遇“卖难”的辛酸故事。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是,这位同事的母亲几天前还在感叹“今年北京的橙子真便宜啊,10元钱2斤”,而这箱30斤的橙子,算上长途跋涉的快递费才花了50多元,每斤不到2元钱。这几个数字在笔者脑子里久久回旋,挥之不去。
无独有偶,又听说,曾经“甲天下”的黄岩蜜橘,如今也频频遭遇严重滞销,橘农深陷卖橘难的困境。有报道说,近几年来,浙江黄岩蜜橘虽然产量大丰收,但价格大跌,只有往年的零头,个别生产大村甚至一个都卖不出去,全靠社会各界的援助才得以走出困境。
有人将橘农“丰产不丰收”的原因归结为全国范围内的柑橘丰收,笔者不敢苟同这一观点。
因为,即便是在今年全国柑橘丰收的形势下,北京的柑橘还是卖到5、6元一斤,价格与往年相比,没有随着地头的销售价大起大落,市民想买到便宜柑橘的需求仍然旺盛。因此说,农村的田间地头没有与城市的“菜篮子”、“果盘子”真正对接起来才是根本原因,说到底还是农产品在城乡流通中渠道不畅、效率低下的问题。而阻碍农产品顺畅高效流通的因素有很多,如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信息化建设滞后,流通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储存和深加工能力不足等。
在这些因素里,最直接影响农产品在城乡之间高效流动的问题就是流通体系不完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政府到民间都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包括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大力倡导农超对接等措施。
近几年来,在政府及各方的努力下,“农超对接”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据农业部的统计数字,截至去年年底,有1243家合作社的2598种鲜活农产品通过了“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等农产品质量认证,全国已有1.56万家合作社与超市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农产品“丰产不丰收”、“卖难”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农民的辛酸故事还在不断上演,这一方面反映出“农超对接”推进的范围还不够广、速度还不够快,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农超对接”中存在不易解决的困难。
笔者认为,推进“农超对接”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难题需给予重点关注。
一是合作社和超市的实力问题。目前,全国各类专业合作合作社的规模、能力都偏小、偏弱,而大超市设定的对接门槛很高,绝大部分合作社难以符合其要求。同时,对接的另一方,即能够具备条件、从事生鲜农产品经营的大型超市也并不多,如超市需具有检验检疫、冷链运输配送等能力,这不是一般规模和实力的超市所能具备的,更别说“非专业”的城市社区、学校、企业。前者需要合作社联合起来做大、做强,后者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鼓励超市从事生鲜农产品的经营热情。
二是网络电子销售平台的问题。以上述的“爱心脐橙”为例,如果没有方便快捷的网络销售,滞销的5万吨脐橙不会在几天内销售一空。据报道,作为农业部扶持的全国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营销促销系统应用试点单位,北京平谷区农合中心建立了“绿谷农合之家”网络系统,引进了鲜活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建立起网络营销平台。这个系统集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数据采集、农产品安全追溯、农产品网络销售和配送,以及合作社网络远程监控和管理等多项功能,并实现了与合作社、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京城直销店之间的有机结合。所以说,在移动互联时代,建立农产品的网络电子销售平台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未来发展趋势。
三是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问题。仍以“爱心脐橙”为例,尽管5万吨脐橙依靠网络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但是笔者同事心焦地等待十几天,收到货品后发现,那一箱橙子已经面目全非,表皮已经丧失水分,甚至已经有变质的斑点产生,尽管不影响内瓤的口感,但是卖相上已经大打折扣。原因就在于运送橙子的企业并非专业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公司,而只是普通快递公司。
由于农产品有季节性、分散性、易腐烂等特质,专门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首先要能起到汇集和保护农产品的作用。全程低温控制才能使得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得以保证,流通中的损耗大幅度下降,同时实现丰收时采购冷藏,淡季时销售,能够有效缓解市场供需矛盾,避免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其次,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能够大大降低“农超对接”的交易成本。比如,在4个农业基地不同产品与4个超市对接的时候,流通过程需进行多达16次交易,而有了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这一纽带之后,整个过程只需8次交易,效率明显提高。需对接的农业基地和超市越多,效率提高得越明显。再次,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还解决了目前合作社实力弱小和超市配送能力不足的难题,冷链配送中心的分装、分拣有利于超市销售,中央采购制度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配送中心还可以对生鲜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综上可见,为解决农民“丰产不丰收”而提出的“农超对接”并不仅仅是一个砍掉中间流通环节的简单过程,“爱心脐橙”现象不再重来的前提是将“农超对接”面临的诸多难题逐一解决,否则即便有再多的爱心,也难以阻挡农产品丰产滞销那一幕屡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