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内部会计监督是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是确保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的重要环节。
然而,近几年来,我国会计监督制度逐渐呈现弱化的趋势,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部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各种会计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阻拦我国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障碍。
内部会计监督弱化的成因
社会综合环境影响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的转轨、交融,造成法规制度上的不连贯性或滞后性,导致法规制度对会计行为的约束不力。二是执法环境不健全。《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履行会计监督职责,但是执法环境不健全,无法保证实施到位。
对会计是否有监督职能的认识不统一。 大多数的意见认为会计具有监督职能,即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核算)和监督(控制)。但在反映和监督这两项基本职能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特别是何者为第一位、何者为第二位的职能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管理体制不完善,不利于会计监督的开展。首先是缺乏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落实,会计监督如同“空中楼阁”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次是管理体制存在缺陷。虽然《会计法》从法律上给予了会计人员一定的保护,但由于会计人员生存环境、晋级增资和福利待遇无不与单位兴衰息息相关,当遇到国家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就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选择损害国家利益,维护单位小集团利益。
外部监管不到位,对内部会计监督产生消极影响。一是政府监督未能有效到位,对单位违纪违规处罚时,重点放在对单位违纪违规处理处罚上,而对相关责任人员处理处罚力度不够,起不到威慑作用。二是社会监督执业质量和信誉不高。当前一些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由于管理体制、职业环境、人员素质等问题,在执业过程中质量不高,自律意识不强,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弱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影响到会计监督制度的实施。
完善监督的对策
提高对会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会计监督作为我国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法律法规规章贯彻执行中发挥重要作用。各单位负责人都要提高对内部会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强化自律意识,自觉贯彻执行法律法规,认真履行作为内部会计监督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积极支持和保障会计人员依法开展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工作。
建立健全有效的会计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开展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也是做好内部会计监督的前提。《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及其他具体规范,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细则,重在落实、重在执行,按章办事,真正做到人人、事事、时时都能遵循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加强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在贯彻和执行上下功夫,加大对制假、造假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对那些拒不执行会计法规的单位和个人,不但在经济上给予重罚,而且要追究其相关责任,促使各单位高度重视内部会计监督,努力营造一个良好、清新的会计执法监督环境。
实行内部监督责任制,增强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性。一是必须建立和落实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明确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单位负责人是落实内部会计监督的第一责任人,必须积极支持和保障会计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责;二是会计人员是开展会计监督的直接主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做到依法监督,坚持原则,履行职责;三是建立健全会计监督责任追究制度,对不作为或失职人员,必须严肃追究其责任。
促使会计人员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加强会计人员的自我要求,使其全身心地投入会计事业,以此为会计监督制度提供根本保证。营造整个社会积极向上、勤奋工作的良好气氛,使人们认识到会计工作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使社会上优秀人才跻身会计行业,会计职业越来越受人们尊敬、理解和支持,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会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