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5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由“蜜饯门”反思超市质检管理之痛


  近日,央视曝光山东沂蒙蜜饯生产厂家垃圾生产链后,与垃圾蜜饯有关的供应销售等一系列链条商家也相应被波及,其中包括正准备申请上市的连锁企业来伊份和沃尔玛超市等食品流通终端企业。

  蜜饯问题事件的曝光,对于正准备上市的来伊份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来伊份甚至一天连发四道通知:灵鑫、永海、梅园3家供应商生产的所有蜜饯产品,在全国所有门店全部下架,并再次送第三方检测机构检验。日前,在全国拥有2500多家门店的来伊份同时向消费者表示道歉,并称消费者可无理由退货。

  来伊份上市的进程也可能要就此搁浅了,但由“蜜饯门”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引人深思,从质检部门的食品出厂审核到超市采购商品后自主检验的质检报告,如此环环相扣、严谨缜密的供应销售流通环节为何还会出现食品高农药、添加剂超标等问题?

  超市的抽检降低了一些违法违规商品流入超市的机率。但超市作为商品检测终端环节,有责任有义务保证每样商品质量的合格安全。

  不过,超市也有自己的无奈。

  据悉,超市质检有三重关卡:企业资格审查、商品验证和验厂,三关通过后产品才可进入超市。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商品种类繁杂,执行力度往往会大打折扣。

  一位超市工作人员透露,一个大型卖场至少有4万种单品,商品部系统里可能有7万~8万种单品,根本不可能对所有产品进行检测。所以,超市只能相信政府提供的检验报告及各种资质验证,也只能监控到供应商产品的批次、保质期等,至于产品的灌装日期、生产过程等都无法掌握。

  同样,超市对商品的添加剂等成分检测也只是抽查,几乎不可能每样商品都检测到。业内人士透露,超市收货验货通常只核对单据、索证,商品名称、日期是否对应正确,质检人员大部分检查的也只是商品生产日期是否过期。

  更值得重视的是,无论农药茶包还是垃圾蜜饯问题,质检的脚步总是尾随媒体之后。媒体曝光事件问题后,国家质检总局随后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各地质监部门立即组织现场查处,深入蜜饯生产加工企业现场,查企业,查产品,查监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各地组织排查食品生产安全风险隐患。各大超市也发布内部通知“要求各个卖场,对全部在售蜜饯产品进行内部排查,所有涉及到的问题产品,均进行下架处理。”

  监管部门和超市先后进行严查自检时,食品安全问题发现过程似乎形成一个规律,整套食品程序出现颠倒,由原来质检部门发现问题到消费者吃到放心食品,转换为由媒体曝光,消费者吃出问题,到质检、监管部门严查超市自查。整套程序的颠倒,转换的不是食品流通过程,而是消费者的对质监部门对超市管理的信任,而媒体跑在监察质检等部门之前,不是媒体之幸,而是社会之痛。  

  (汤婧)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