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5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盛世太平享茶味、京味、人情味 喜由心生乐家事、国事、天下事
——电影《大碗茶》主创人员谈创作历程

  左起:主演石小满、胡彩虹、张双利,制片人张彩虹,编剧马泉来,导演潘镜丞与大碗茶公司、老舍茶馆董事长尹智君合影留念。
电影《大茶碗》主创人员与媒体记者见面会

  坐在影院里观赏《大碗茶》,是一次记忆的盛宴。尤其对于有“老北京”情结的人来说,电影那暖暖、平民的色调,能带你回到那个四合院、铝饭盒的旧时代。那些胡同儿里跳皮筯的小女孩,院里摆下的小饭桌,多么亲切。那位爱好京剧、擅演胡琴儿,一副热心肠的李盛奇叔叔,多么亲切。一切都带有一种旧时代的美,人人都热心肠,邻里之间亲密又互相信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结尾——当今日之老舍茶馆种种繁荣与鼎盛映于眼前:新京调餐厅、艺苑、四合茶院、品珍楼……很多人落泪了,影院里响起一阵阵掌声,我想这掌声不仅是给影片中的老尹总和与其创业的知青们,更是给“大碗茶”的,那无论国内外贵宾擦肩接踵,门前总立着的、风雨不改的“老二分”!

  尹盛喜先生与尹智君女士,连同老舍茶馆的员工们,用几十年的努力告诉我们:要敢想!只要敢想,舍出力气,舍出“小我”去做,终会看到奇迹!

  张彩虹  电影《大碗茶》总策划人

  做这个片子,是“三年磨一剑”,其实走到今天我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一切都在片子里。只能说都是机缘,都是水到渠成。最开始想做一个片子献礼改革开放,想起了《大碗茶》,就给原宣武区委打电话,区委宣传部长接待了我,听我的想法,觉得是好事,非常支持我们,然后跟“大碗茶”取得联系,跟尹总谈了想法,很快就取得一致意见;第二我想到了编剧马泉来先生,因为他生长于斯,写“京味儿”的题材他是最拿手的,别人比不了。我找到马老师,他先没马上答应,而是说:“你容我想想。”后来在电话应允了我。由于剧本有“知青返城”这个大历史背景,剧本一稿完成后,考虑马老师不是知青,我又请到了石小满老师帮助进行一些修改,期间经过两年时间反复,拍摄剧本最后通过。

  在选导演的过程我也真的挺费尽心思,选来选去最后落到了潘镜丞导演的手里,他看过稿后觉得不错,很有可做性,就很痛快地接了这个剧。

  由于拍摄资金有限,这部戏需要准备的东西也非常多,于是很多演员都愿意拿很低的稿酬出演,大家就为了重现这个“老北京”的精神,“老尹”的精神,我们石小满老师是“零片酬”出演的。所以要感谢所有演职员,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心血。

  马泉来  电影《大碗茶》编剧

  张彩虹开始找我写《大碗茶》的时候,我说“我考虑一下”。考虑什么呢?要说我就是在前门附近长大的,“老舍茶馆”也经常去,不陌生。我是考虑作为一个“作品”,值得不值得做?就是能不能不仅仅是应景?能不能在将来还可以让后人看?我觉得这是我对自己作品的一个基本要求。它不仅能让我们看得懂,也要能让我们的子孙看得懂,看得出好来。我反复思量后觉得《大碗茶》可以。从影片中,年轻人可以感知到他们的父母在那个年代所遇到的艰辛。而现在五六十岁的人中、可能有的当时就是知青,在七八十岁的人里,可能他们的子女就是那一批知青,他们从影片中则会想起当时是怎么的着急。 

  说句实话,1979年那时能有一个工作真难啊!一个月工资30多块钱,现在说起来很微薄,但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一个“工作”,《大碗茶》里的“李盛奇”为知青做到了!这个工作有多难做,多具体,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根据现在已有的宣传资料,第一月过了没有多长时间,“老尹”就发了50元钱工资给知青们,这是多大的尊严啊!什么是尊严?体面地活着,有体面的工作这就是尊严!这就是改革的成果,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大碗茶》的今天,但是没有尹老先生敢于这么吃螃蟹也没有今天的《大碗茶》。所以凡是总有英雄,我们现在英雄不要求你炸碉堡堵枪眼,但是在改革的每一个关口敢于堵枪眼敢于炸碉堡的这就是英雄!我们不是始终提倡学雷锋吗,学雷锋不是说扶老太太过街,我们今天要求的雷锋是冲在时代最前面的敢于吃螃蟹的人,这就是学雷锋。

  张双利  电影《大碗茶》中饰演李盛奇(以大碗茶创建人尹盛喜为原型)

  这部戏给我影响最大的,是老尹那种执着与无私精神。里边人性的东西很多,主人公做为一个干部,不要官位,一心为民,为这帮知青,有几个人能做的到?这个戏看了以后会带来一些值得让人反思的东西,作为领导该怎么体恤员工,作为年轻人应该怎么创业?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它还具有指导意义,具有现实的哲理性。

  影片在拍摄时,我觉得又活了一把当时的味道。这是一个演员,一个创作者的荣幸,不当演员的人轻易体会不到。干演员最大魅力,就是可以活不同的人。老尹当年想说把老舍茶馆开成多么大的茶馆,他自己出多么大的名吗?没有,如果有,今天老舍茶馆也不可能是这样。为什么?因为你心太大了,杂念出来了你就干不了事,一个人做一件事之所以能成功,不仅有目标、有方向,而且认准这条道心无旁骛才能干成。

  石小满   参与编剧,《大碗茶》中饰演重要角色

  我生在北京,对北京是有感情的,加上正好我也是知青,所以我对这一段历史很有感触。我非常佩服尹先生,佩服他的胆量。当时他能离开街道办事处,摔了自己的“铁饭碗”,去做了一件既不保证成功,又不被人看好的事业,可以说是舍弃“小我”去帮那些知青,而且他还有家,有孩子,应该说是牺牲很大。在我看来,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用北京话来说,就是“仗义”!

  老舍茶馆初创的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富丽堂皇,地方也没现在这么大。但是一进去就有一股亲切劲儿,加上舞台表演的折子戏,透着那么一股热闹劲。所以过去和现在这两种老舍茶馆我都很倾心。之前我在电视剧《茶馆》中饰演过一个角色,所以对老北京茶馆来说是既熟稔,又有着某种特殊的感情。

  走到如今的老舍茶馆已经成为“北京名片”,可以说是越来越兴盛,可是不能忘了“老二分”的精神,“老二分”代表了一种草根精神,一种平民精神,就像门口的那声吆喝,像戏台底下票友热热闹闹的叫好,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北京。所以无论老舍茶馆怎样发展,我觉得这个精神不能丢,这个热闹劲,不能丢。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