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1年,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皮里村孩子们的艰辛上学路,震撼并感动了全国无数的观众,同时,也使这个平均海拔4000米,四处是绝壁的小村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悬崖峭壁阻碍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上学路,影响更深的还有当地居民的生产与生活。但是有这样一位供销合作社的职工,他30年如一日,牵着骆驼往返于百公里外的县城和山上的村庄,为村民送去各类的生产生活资料。30年来他不畏风雨、不辞劳苦,历经艰辛与磨难,用自己的汗与血履行着供销合作社人的誓言,用行动践行着供销合作社的宗旨与使命,成为了供销合作社人的骄傲与典范。他的事迹值得全系统认真学习,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为供销合作事业的美好明天而奋进。
今年2月24日,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供销合作社二区基层社皮里村供销员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踏上了前往乌鲁木齐的火车,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出远门。这位年逾花甲,在供销合作社工作了整整30年的基层供销员,用满是皱纹的双手颤抖地接过属于他的荣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先进工作者,泛红的眼眶中噙满了泪水。
为了来乌鲁木齐,2月18日,天还没亮,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就从皮里村骑着骆驼出发了。从皮里村到乡所在地要走上2天的时间,除了带上自己干粮和骆驼这一路上的饲料,剩下的就全是皮里村牧民们托他给在塔县上学的孩子捎去的粮食和衣服。皮里村位于叶尔羌河上游,全村84户416人分布在昆仑山脉中,由于地势险恶,村里人外出全凭骑骆驼。因为无法趟过汹涌的叶尔羌河,出入皮里村要绕过数不清的山脉悬崖、碎石、险滩。而这样艰险的路,胡西那扎尔走了无数遍,饿了就啃些干馕,渴了就喝口河水,在星空为被地为床的寂寞深夜,骆驼成了他最亲的朋友。
最麻烦的生意
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生于1944年,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皮里村担任过党支书。1981年,37岁的他被塔县供销合作社二区基层社招聘为马尔洋乡皮里村供销员。了解皮里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山高水深、地势险峻,交通极为不便,担起供销员的工作就意味着要与艰难与危险为伴。深知皮里村出入不便,物资匮乏困境的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在年近不惑时毅然地挑起了这个重担。上世纪80年代末,很多供销员认为供销合作社无发展前途,都辞职调入其它企业或干个体时,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仍义无反顾地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成为唯一向大山深处皮里村供货的人。
进入供销合作社之初,基层社给了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销售本金2万元,他先自己掏钱买了两峰骆驼以及麻袋、绳子等运货工具,用1.5万元本金购买了砖茶、煤油(山里牧民点煤油灯)、清油、大米、面粉、针线、服装、布料、球鞋等日用品。采购完把物品绑在驼背上,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便立刻进了山,一口气行走了9个小时,翻越了空气稀薄、海拔4500米的唐勒冰达坂,到达马尔洋乡所在地迭村,第二天从迭村出发行进5小时到达努西敦村,第三天踏上了最为艰险的途程。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之所以这么着急赶路,是因为他知道,皮里村已经2个月没人供货了,乡亲们都在盼着呢。时值4月,河水开始上涨,经过10个小时的路程,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涉过24次河流后带着满满的货物终于到达了皮里村,他老远就看到村里的男女老少都等在了他的代销店前。顾不得几天的疲惫,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卸下货就开始销售,仅1个小时,就销售了一半的货。然而这8000元的货,却只收回了3000元,因为这个季节乡亲们手头现金很少,他们要求秋天卖掉牛羊再还钱,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只好一一记账。据说,这记账的工作很棘手,1个月至少花1周时间收欠款,有的牧民没有现金,购货后只能用绵羊和山羊抵账,活畜在当地卖不出去,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只好把羊绑到骆驼上驮到乡政府销售。上门要账有时要跑好几个牧场,往往要走几天的路。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说,当供销员免不了这样那样的麻烦,而这样的麻烦生意他坚持做了30年。
农牧民收入低、消费水平很低,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就把商品价格压得很低很低,基层社给他按销售额10%返还分配比例,1年生意算下来,只能保本赚个吃饭的钱。有人建议他把价格提高,他说,我实在很为难,如果把价格提的太高,老百姓就会买不起,而且上级也有规定,我们要保证给农牧民提供价格合理的必需商品。
最艰险的路程
如果用“麻烦”来形容皮里村供销员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30年来的工作,那么有一个词更能真实地反映他的工作,那就是艰险。
每年从10月到次年4月,进货都要走水路,牵着骆驼沿着河边滩途走,常常是滩途突然消失,万丈绝壁矗立,两壁之间,只有湍急的叶尔羌河在奔流,哪里还有路?这时只有涉河而行。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1个月进两次货,来回要过96次河,1年要过672次,30年他涉过20160次河流。走水路水况不好把握,会发生连骆驼带货被水冲走的危险。1990年4月,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就曾牵着4峰骆驼行走,中途天气突然骤变,突降滂沱大雨,山洪暴发,骆驼货物都被冲走,损失达万元以上。每年5月到9月,河水高涨,河谷无法行走,只能走山路,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每次要背上三四十公斤的货,几乎是手脚并用爬行在悬崖路上,稍不留意就会掉到波涛汹涌的河里送命。这条悬崖路他几乎每周跑一趟,1年至少来回走40次,30年走了1200次。
除此以外,路途中还常常受到雪豹和狼群的袭扰,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说,由于这些都是受保护的动物,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他只能故作镇定,大声吆喝把它们驱赶走。
让儿子接班
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全家有老母亲、妻子和4个孩子共7口人,生活清贫,23岁的女儿双目失明。他告诉记者,下次来乌鲁木齐一定要把女儿带来,去眼科大医院看看眼疾,希望女儿能够重见光明。
67岁的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还告诉记者,大儿子今年已经30岁了,他准备让儿子接自己的班,继续做好供销员工作,为大山里的塔吉克牧民服务。
编辑视角:
让基层工作绽放时代光芒
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的感人事迹展现了现代供销合作社人的风采,作为一位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职工,他把供销合作事业的使命牢记于心中,三十年如一日地为位于深山中的村民送去服务和温暖。在这30年里,最难能可贵的不仅仅是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攀爬陡峭的悬崖,涉过湍急的河流,风餐露宿,不辞辛苦;最可贵的是他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供销合作事业的使命和宗旨,把它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他的这种精神让基层供销合作社充满了发展活力,也充满了希望,使基层供销合作社绽放出了时代的光芒。
基层工作是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基石,也是供销合作社的起家之处、立命之所。基层工作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成效的直接体现,也是供销合作社加快发展的力量之源。基层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供销合作事业的兴衰成败。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凭借着自己的满腔热血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皮里村及其周边的山区居民解决了生产与生活的难题。他不计个人得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使当地村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的这种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方便群众的精神使皮里村基层供销合作社成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的一个典范,也为各地供销合作社树立了一面旗帜,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总社的部署和指导下,全国各地供销合作社正在努力夯实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作的开展。系统上下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基层社的数量开始恢复性增长,薄弱与空白面大幅缩减,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经济效益和服务功能明显提升。然而,从总体上看,基层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基层工作建设的步伐,用老一代供销人的精神激励我们继续前行,像胡西那扎尔·吐尔都克一样,把基层工作作为一种使命,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基层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提高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展现出现代基层供销合作社的风采和光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