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行支行长出事的频率很高,孙锋、刘维宁、李军……一个个名字,一起起案件,刺激着大众的神经。
虽然他们作案的手段“各有千秋”,但都无一例外地挑战了银行的底线。“支行长现象”的出现,折射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之一:缺乏使命感。
支行长是实权人物,手中有权,手下有人,有些人就产生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念头,开始“公私合营”,甚至于假公济私,利用银行的平台和自己的权力来捞钱。有与企业“合伙经营”的,有充当资金掮客的,也有另起炉灶搞非法集资的……从通报中可以看到,这些出事的支行长,都是比较精明且有一定“能量”的人,是什么让这些人一步步滑离了轨道,这值得我们深思。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对工作、对事业缺乏使命感的人,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的。
问题之二:幸福指数下降。
都说这几年银行暴利,银行员工的收入也水涨船高,走到哪里都会招来羡慕的眼光。可银行的员工却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优越感更无从谈起。作为支行长来说,感触就更深,虽然表面光鲜,内心却缺少幸福感。以前只要不出大问题,支行长都可以潇洒地过日子,最起码工资、奖金一个子儿不少,也不用担心别人来抢你的饭碗。现在不同了,如果业绩上不去,面子丢了,票子少了,甚至于位置也不保……
问题之三:应对不到位。
支行长出了事,事发银行有一个惯例,先是想方设法压着,后是声明纯属个人行为。可老百姓不买账,质疑之声不断,不管结局如何,银行业的整体声誉已受到严重伤害。其实,一推了之不是一个负责任的行为,面对突发事件最重要的是查清问题,厘清责任,分清利弊;而不是装聋作哑,寄希望于行业垄断和信息不对称,靠强势公关来摆平,那只能是一厢情愿,坐失良机。
支行长接连出事,留给银行业的思考是沉重的,笔者认为,起码有三点值得警醒。
第一点:完善人事管理。
一般来说,银行对支行长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不仅当事人所在的银行要重点关注,而且监管部门也要资格审查,事发之前不可能没有一点征兆,从容外逃更是不可思议。所以银行需要问责,不仅要让肇事者绳之以法,还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不仅要向下追究,而且要按规定上追二级。革命革到自己头上,这需要勇气,更需要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只有将领导捆绑进去,管理才不会流于形式。
第二点:强化内控管理。
支行长虽然权力较大,但内部也有相关制度制约,支行长不可能自己直接经办业务,那么是谁为其提供了便利?为什么历次检查都没有发现?为什么非要等到人跑了才重视起来?内控本是一张严密的网,在权力面前却形同虚设,这本身就不正常。
对领导负责还是对组织负责,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遗憾的是,在现实执行中很多地方很多人将领导的话置于第一位,结果对个别领导的愚忠变成了对整个组织的背叛。所以,对制度、对法律保持敬畏之心是一种理性的表现,也是管理成熟的表现。
第三点:深化经营管理。
一家银行想做大做强本没有错,符合条件的更要抓住机遇。可“弯道超车”,甚至于“硬闯红灯”就有点过了,一旦发生严重“车祸”,不仅开车人有责任,而且下达指令的人也难辞其咎。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好的环境可以让优秀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反之则可能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所以,银行要对金融生态随时保持一种敏感性,订计划、下指标要切实可行,经营管理要深化。否则,游戏规则不规范,换一个支行长上去,也难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