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因各法人单位各自经营的内外部环境不同,不能够形成严格规范和统一的模式。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与经营管理架构相适应,不能仅仅表现在形式上,更要保障风险管理职责明确、功能健全、信息通畅、运行高效,从而真正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因此,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农村信用社通过有效的机制来保障。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转变员工思想观念认识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在外部监管和内部努力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风险管理机制未发生根本转变。
因此应充分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风险管理理念,结合自身经营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订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细则,从组织体系、政策和程序、运行机制、考核问责、监督与评价和风险管理文化六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制度并细化到每一个岗位,将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指导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基础性、纲领性文件。
农村信用社的高管人员一定要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全面风险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使他们了解这是农村信用社提高核心竞争力、转变经营机制、向现代化金融企业迈进的必经之路。
加强风险管理建设落实
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目标
为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的顺利贯彻实施,农村信用社各层级的风险管理组织部门,包括理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和各信用社的风险经理应各负其责、协调工作,用2至3年的时间,按照“风险管理现状梳理—制定风险战略规划—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总结完善提高”的步骤,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农村信用社应成立由董事长担任领导、各业务相关部门参加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小组(委员会),明确牵头部门和各相关部门职责,将机制建设各项内容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定期召开小组例会,进行专题研究、组织部署、指导督促和评估考核,同时要定期对辖内各相关部门和信用社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考核和通报,通过精心组织,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的贯彻实施。
加快机构管理队伍建设
增强风险管理整体实力
完善全面的风险管理更要求农村信用社加强高管队伍建设和专业骨干队伍建设,将精通业务、经验丰富、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的人员充实到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部门领导队伍,将精通专业知识、作风踏实高效的专业人士充实到风险管理的关键岗位。
同时,要抓好教育培训,对各个层级的风险管理人员开展多形式、全方位、有重点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指导,要把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普及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强化风险意识、责任意识,落实各业务岗位的风险管理职责,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风险管理团队的整体实力,从而提高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控能力。
全面梳理风险管理规划
统筹制定全年任务目标
农村信用社应按照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内容,首先对现有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统筹制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中长期规划,明确每年的工作任务与目标。规划如下:
第一阶段目标:初步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确立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搭建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完成授信、会计出纳、投资等主要业务流程再造与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着手开展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工作,建立完善考核问责制和薪酬激励机制等。
第二阶段目标:重点完善各项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提高风险识别、评估、计量与管理的水平;全面改造股权结构,完成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尝试引入信用风险内部评级初级法和经济资本管理,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压力测试情景模式,完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
第三阶段目标: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在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管理体系、模型工具等方面进行进一步优化,以适应业务发展和经营创新的需要。在这一阶段,风险管理文化已成为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风险管理理念已经植根于员工心中,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已基本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
推进考核评价体系建设
全面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农村信用社要按照方案确定的职责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全力配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共同做好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
要认真对待各级监管机构和信用社的行业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农村信用社要通过现场检查及时对分支机构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评价,并将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情况作为对机构评级和履职评价的重要内容。对于没有有效开展风险管理机制建设、风险管理缺陷屡查不改或工作走过场的信用社,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相应责任。
同时,农村信用社要将风险管理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情况列入对分支机构的考核评价范围,与年度综合绩效挂钩,根据考评结果,对于实施情况好的机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实施情况差的机构,予以通报批评,并对其领导班子进行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