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6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边陲盛开合作花 鸵鸟落户天山下

本报驻新疆记者 宋铭宝 文/图

  图为合作社理事长胡魁向记者展示鸵鸟蛋。
  图为合作社加工的鸵鸟蛋蛋雕工艺品。
  图为合作社理事长胡魁正在向记者介绍由鸵鸟皮制成的皮鞋。

  获奖合作社

  霍城县佳农鸵鸟养殖专业合作社

  

  所获奖项:

  “中国50佳合作社”

  

  合作社简介:

  新疆霍城县佳农鸵鸟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目前现有社员36人,占地约40亩,鸵鸟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健全,设施建设严格按城建、畜牧、环保、卫生等部门要求统一规划、通水通电、小区绿化和废弃物统一处理。合作社所有社员现存栏鸵鸟1678只,其中有种鸟723只、商品鸟955只,年出栏568只。合作社的产品,如鸵鸟肉、鸵鸟毛、鸵鸟皮、鸵鸟蛋工艺品等均拥有稳定的市场。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地处我国西部边陲,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虽然地处偏远,但是由霍城县供销合作社引领创办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却多达105个,犹如一朵朵鲜花在边疆大地开放。

  在刚刚结束的安徽财大杯“2011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的颁奖典礼上,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霍城县佳农鸵鸟养殖专业合作社光荣入围“中国50佳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胡魁经过几年的努力,带领农民建起了新疆规模最大、模式最稳固、产业链延伸最全面、养殖前景最看好的鸵鸟产业群体。

  敢为人先养鸵鸟

  兵地融合奔小康

  49岁的胡魁是地处霍城县域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66团的畜牧科长,他在学校时学的是农牧专业,后来又曾担任过团场生产第一线的连长,具备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受国内一些地方饲养鸵鸟成功事例启发,从2003年开始胡魁与团场12名农工入股集资成立了鸵鸟养殖协会,开始饲养鸵鸟,2010年以协会成员为基础成立了佳农鸵鸟养殖专业合作社。

  原本驰骋在非洲大地上的鸵鸟,近年来纷纷落户新疆,在众多养殖单位中,佳农鸵鸟养殖合作社可谓是佼佼者。在佳农鸵鸟养殖合作社的养殖场里,记者看到数十个围栏中,圈养着活蹦乱跳的鸵鸟,公鸟张开美丽的翅膀在翩翩起舞,尤为引人注目。据胡魁介绍说,2003年,他花70万元购进30只鸵鸟。66团场领导对于养殖鸵鸟给予了积极支持,专门划拨出40亩地用来饲养鸵鸟。经过多年的扩繁养殖,养殖场鸵鸟数量逐渐增加。

  2010年3月,在霍城县供销合作社的积极引领下,胡魁吸纳邻近的霍城县大柳树村40户农民成立了佳农鸵鸟养殖合作社,从而步入“兵地融合经济”的轨道,即兵团与地方合作发展经济。合作社主要推行代养制与集中圈养相结合的模式。“代养制”是做大做强鸵鸟产业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即鸵鸟养殖不分民族、不分文化高低,农户从合作社领养幼鸵鸟,缴纳一定押金,待养到12月龄,体重达到90公斤左右后,由合作社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每只1500元的价格回购,能够确保农民每只最低有500元的收益。在代养期间,合作社对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疫病防治等统一服务,这种形式有利于推行标准化生产,实现品牌经营,而且有效化解了代养户的技术和市场风险难题。

  胡魁深谙鸵鸟经

  鸵鸟养殖前景好

  胡魁真不愧是畜牧行家,说起鸵鸟来头头是道。据介绍,鸵鸟养殖有耐粗饲、好饲养、抗病强、适应性强等特点,还能把农业下脚料如麦秆、黄豆秸、葵花底盘、玉米秆充分利用起来用以转化成蛋白质食品。而且鸵鸟的繁殖期有40-50年,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每只母鸵鸟年产蛋50-80枚,孵化率高达82%以上,育雏成活率也在85%以上,正因为繁殖能力强,所以鸵鸟产业比较容易实现规模扩张。

  胡魁说:“新疆气候干燥,环境类似非洲,特别适合鸵鸟生长,而且鸵鸟生长速度比牛羊快,发展鸵鸟产业,可以极大地缓解牛羊肉供需不平衡的矛盾。”

  他还给记者举例说明发展鸵鸟的优势。他说, 15只鸵鸟一年的食量相当于一头牛一年的食量,一只鸵鸟出肉率达50公斤,15只鸵鸟的出肉率就是750公斤,还可以得到15张鸵鸟皮;而一头牛出肉率仅150-200公斤,得一张牛皮。按现在市场价格算,农户为合作社代养20只鸵鸟,每年可获利1.5万元以上。

  胡魁还介绍说,肉和皮是鸵鸟产业两大主导产品。鸵鸟肉属纯红肌肉,外观与牛肉相似,口感细腻、鲜嫩;鸵鸟皮轻柔、抗折、拉力大、弹力好、不裂纹、透气性能好,价格高于鳄鱼皮。此外,公鸵鸟血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鸵鸟脂肪可制作高档化妆品,鸵鸟蛋壳可进行雕刻和彩绘,羽毛可做名贵装饰品,因此鸵鸟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养殖渐入佳境

  经济效益颇丰

  如今,佳农鸵鸟合作社已成为集鸵鸟养殖、鸵鸟机器孵化繁育、鸵鸟深加工、鸵鸟餐饮、鸵鸟种苗销售等一体化的大型合作社。合作社的鸵鸟蛋雕、彩绘等工艺品已经远近闻名,每年加工工艺品多达500多枚,每个售价500元以上,如今已经累计加工2000枚,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鸵鸟合作社率先在新疆开办了首家“鸵鸟山庄”农家乐餐饮服务项目,向顾客供应鸵鸟肉、蛋及各种熟食加工品,吸引了络绎不绝的顾客,一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

  胡魁对合作社产业链延伸也是想尽了办法,由于鸵鸟皮油性大,比牛羊皮鞣制难度大,他就下大力对鸵鸟皮加工技术进行攻关,耗资近10万元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鞣制的鸵鸟皮轻薄柔软,用鸵鸟皮小批量加工出了男女皮鞋和皮包,其中鸵鸟皮鞋已经加工近1000双, 这在新疆也是首家。

  胡魁说:“虽然目前合作社饲养繁育中心鸵鸟年饲养总量达到700只,已经名列新疆之首,但进一步向产业化迈进仍须加快发展速度。下一步我们的计划是改变单一代养肉鸟模式,努力的目标是‘扩种繁群’推行代养种鸟计划,即向农户发放1只公鸟、2只母鸟代养,以便形成种蛋多、小鸟多的发展趋势,3年内形成年5万只的饲养量,打造订单农业模式。”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