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银监会对外公布了《关于实施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阳光信贷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实施富民惠农金融创新工程的指导意见》。“三大工程”指导意见的出台,旨在推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开展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探索创新,在更高层面上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随着农村信用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其服务意识、水平不断提升。“三大工程”的持续深入开展,也将为农信社继续提升服务带来新的理念和契机。但在部分地区,农信社在新环境下提升服务时“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时有发生,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出现,促使农村信用社服务走上新的台阶,应当不遗余力地在硬件设施、员工意识和规范服务上下功夫。
首先,提升服务要从健全硬件设施入手。
服务环境是农信社提供服务的基础要素。随着金融知识的普及和客户素质的提高,客户的“比较心理”也在逐步增强。部分信用社在客户的比较中被淘汰,因为客户对一家网点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在网点建设过程中,应该紧跟现代金融服务需求,配备基础设施,如填单台、叫号机、电子回单系统、自助查询机、基本便民设施等;规范网点形象,对老化超负荷使用的电子设备、办公用具等进行更新;对于当前比较突出的农信社客户多,业务忙的问题,可以通过实行大堂经理制度、业务分区、自助设备全覆盖等进行缓解,提高服务效率;营业网点要依据规范化服务标准,对营业室内外进行净化、美化;在外部形象设计上应追求鲜明、统一的风格,以起到无声的宣传作用。
其次,提升服务要更新员工服务意识。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一线服务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可以说这一方面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但是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受到地处农村,面向农民客户的限制,员工得过且过的意识仍然存在,“规范化服务对农民不适用”的思想始终盛行于部分员工的潜意识中。这就要求在员工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员工业务技能培养,还要不断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引导他们摆正心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及时掌握行业竞争形势和服务导向,形成比服务、比素质的浓厚氛围,保持思想与行动的与时俱进,把客户最需要的服务理念付诸实践,从客户满意的服务到超值的服务,逐步提高服务层次。
再其次,提升服务还要大力推广规范化服务。
目前,农村信用社通过外聘和自主培训的方式,已经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规范化服务内训师队伍,而且通过服务流程规范再造等,形成了统一的服务规范,并通过推广规范化服务导入的方式在农信社掀起了规范服务的热潮。它的优势在于具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化服务导入流程,从客户心理需求出发,全方位进行规范,让员工从意识到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同时,将“6S”网点管理理论、九大核心服务流程、沟通与营销的技巧等巧妙地融合在其中,不仅可以规范员工的服务行为、服务形象,而且促进了网点管理水平的提升和优秀服务文化的形成。
最后,提升服务必须倡导创新意识。
服务创新对促进银行优质服务的作用日渐彰显。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制度管理,不断推进银行营销工作和优质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在此基础上拓展服务方式,为客户提供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开放化的服务,让客户感觉“这种服务就是为我设计的”。同时,要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沟通,持续深入开展满意度调查、客户走访、慰问和客户座谈等活动,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擦亮服务品牌,吸引优质客户,给客户一个“为什么非选不可”的理由。
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客户的心理感觉,而这种感觉说白了就是一个字“值”。看似很简单,却别有一番学问。而农村信用社要想通过为客户提供这种感觉站稳市场,除了要有创新的思维,更要有实践创新的精神。所以,只有“穿上新鞋,走新路”,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才会走出一条金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