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票据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一种具有高度信用保障、使用便捷的支付结算工具,应用非常广泛。 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风险特别是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也大量显现: 2011年不法分子通过11户企业利用伪造的增值税发票虚构交易背景从1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承兑业务702笔,贴现业务3336笔,共涉及金额215.29亿元。
如何辨别企业是否具有真实贸易背景呢?大家习惯性认为100%保证金足额到位、贸易合同原件与复印件审核一致,就基本能够控制风险。其实不然。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签发前应到企业实地调查其资信状况、经营情况等,对企业的主体资格予以确认,确保其提交的基本资料合法、合规、真实、有效。
二是对贸易合同的审核,主要从合同本身的真伪辨别,同时还要审核要素是否齐全、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合同金额与企业规模是否具有合理性等。
三是检查企业在银行开立的结算账户使用是否正常,是否有一定的资金结算业务往来。
四是监控申请承兑金额与当期销售收入是否匹配,承兑汇票用途、金额与客户经营范围及经营规模是否一致,与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是否衔接。
五是注重保证金来源的审核,避免因资金来源不合法、不合规导致的法律风险。
六是签发后客户经理应及时收集企业的增值税发票,并查看购销双方、金额及用途与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是否一致,并上国税局网站查询查验发票的真伪。
为进一步规范银承业务,保障资金安全,防范票据风险,银行从业人员还应严把“三关”:
第一,调查关。每签发一笔承兑汇票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运作,应把企业的经营、负债、 销售、货款结算、盈利水平、担保抵押资格及变现能力、风险度、兑付等情况调查清楚,准确地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二,审查关。审查人员应严格按照审批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查,把不合规的承兑汇票拒之门外。
第三,检查关。银行承兑汇票签发后,客户经理要跟踪监督承兑汇票的使用情况,看企业是否按照购销合同的数量和金额如期购进,有无套取银行贴现资金和抵押贷款的情况,产品销售市场如何,销售货款是否按计划转存。把企业的承兑汇票运作纳入银行的监督管理中,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