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日趋激烈的同业竞争和不断深入的金融改革,农信社的管理模式、用人机制以及员工的思维模式、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给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农信社更应该以企业文化为引领,以创新引导发展,逐步打造符合本单位传统,具有地域特点和本单位特点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形象,以此带动各项业务经营更好、更快地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
亟待解决问题
观念守旧,重业务经营轻企业文化建设。从整体上看,农信系统企业文化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特殊性,特别是在当前同业竞争日趋加剧的形势下,重业务经营轻企业文化建设的趋势更加明显,甚至个别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可有可无的,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农信社企业文化建设的长足进步。
缺少执行,没有制度作保障。纵观60余年的农信社发展史,企业文化建设始终存在于表层,做的是一些“面子文章”,制度健全、落实有序的企业文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基层农信社的企业文化建设局限于资金实力、地域、人才瓶颈、制度等问题更是差距明显。
缺乏长效机制,对内蕴挖掘不够。受到传统思维方式、政策惯性、经营管理机制等因素的影响,评价农信社经营绩效和工作业绩的指标没有将企业文化的内容纳入其中。这就导致多数农信社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注重短期效果,缺乏常抓不懈的机制,缺乏持久的动力和发展的后劲,对历史的发掘更是不够,因此难以形成真正内蕴深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出路
突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现代企业中已经渐渐成为共识,也是许多成功企业的基本原则,它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毫无疑问地应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做到了解员工、理解员工、引导员工、关心员工、信任员工,从而增强队伍凝聚力,知人善用,让员工人尽其才、各显所能,促进员工实现人生价值,推动企业实现更佳业绩。
与时俱进。企业是在竞争中不断发展的,企业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不断增加新的内容,采取新的方法、新的形式,动态地变革、设计、调整、创新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和形态,以适应自身和形势的发展,为自身的持续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找准市场地位。农信社只有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不断加大涉农贷款投入力度,倾力支持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打造惠农、支农的服务品牌,才能牢牢占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制高点,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拓展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彰显社会责任。金融机构的成长和发展与社会休戚相关,金融机构的影响力和形象的塑造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社会责任的担当体现的。农信社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热衷社会责任和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捐助、扶贫救灾、解困小微企业等活动,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利的外在条件。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
几个着力点
突出亲情化,家和万事兴。亲情化组织建设是企业文化的落脚点和归宿,亲情化组织建设可以放大企业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进而通过广大员工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推动业务经营的发展。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多种方式提升:一是通过资金投入搞好小浴室、小食堂、小活动室等“五小”建设,营造良好工作生活环境,让员工安心工作,真正找到家的感觉;二是关心员工的身心健康,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健康体检,积极开展乒乓球、篮球、趣味运动会等比赛,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三是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红白理事会制度,设立爱心基金,全方位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打造团队凝聚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团队精神是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集中体现。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团队精神。应把宣传和弘扬新时期信合精神和信合文化核心内涵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在员工中开展深入、系统的团队精神、团队理念认同度培育活动,发挥团队精神的导向、凝聚、激励作用,使广大信合员工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提升幸福指数,不用扬鞭自奋蹄。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而幸福感指数可以衡量这种感受具体呈现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指数的提高能显著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增强队伍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强化服务意识,使服务成为竞争的利器和王牌。农村信用社如若要提高金融产品的竞争力,应首先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文化素质,加强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员工文化品位、体现员工的文化个性,倡导学习型组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产生整体出色的金融服务效果,展示出良好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建设先进的农信社企业文化更要提高员工的素质,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为社会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打造一流农村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