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7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博百年

本报记者 李 博

  以往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文化陈列馆、考古研究机构以及与幽深历史相关联的博物馆,现在也在逐渐彰显其“新媒体”的作用,开始成为引领文化时尚、信息前沿的社会角色。

  夏日的阳光,明媚而灼热。跟随着众多暑期来京参观的滚滚人群,我来到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时值国博百岁华诞之际,场馆展览布置一新,人们比肩接踵,尽情享受着其所承载的文化盛宴。

  自1912年7月9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起,国博已悄然走过了百岁时光。2003年,在原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而成,2011年3月,伴随着为期4年的国博改扩建工程的顺利竣工,装潢一新的国家博物馆正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并开始发挥着它的“国家名片”职能。

  以往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文化陈列馆、考古研究机构以及与幽深历史相关联的博物馆,现在也在逐渐彰显其“新媒体”的作用,开始成为引领文化时尚、信息前沿的社会角色。

  走进国博四层展厅,近日由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部管理与开发司共同推出的“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正吸引着无数慕名前来的人们。作为其中的一员,排在走廊里蜿蜒曲折的入场队伍之中,除了有一种跻身世博会的拥挤感之外,更多是体会到国博正利用它的这一平台,向人们传播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历史与文化,架起了国与国之间沟通的纽带。正如同去年作为中德文化交流项目亮点的展览《启蒙的艺术》一样,国博这一平台充分促进了两国间的互相了解以及文化交流的深化。

  当代比较文学教授Andreas Huyssen指出,博物馆是“介于公众市集和百货公司之间的混合空间”,是一种大众媒体。而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提出了“博物馆是一个媒体”的概念,并为之提供了较为通俗的解读:“普通意义上讲的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媒体,是从技术传播手段上分析,我们则是从内容上来拓展媒体的概念。我们不只对外输出展览、提供历史文化信息,也输出文化增值服务,为观众提供深度的互动性文化体验。它好比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杂志。”

  从专业角度审视,不论博物馆是否能被称为“媒体”,国家博物馆的这一番“表白”至少展示出了他们主动介入受众生活、主动吸引受众感受信息的姿态。国博百年,它正以更加人性化、更具有贴近性的“互动体验”式的展览理念,来展示新时代的“媒体”作用。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