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超募资金的使用充分反映出资金盛宴下的企业百态。中小企业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成功上市,获得了巨额的融资,特别是被爆炒过度的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市盈率曾经高达80倍,企业忽然之间融得了远超预期的资金,以至于其巨额超募资金的去向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如此的资金盛宴下,中国的企业家如何安排超募资金的使用?多少资金用于业务的发展?多少资金处于闲置状态?多少资金被随意挥霍?企业家能承载超募资金所代表的投资者对公司的信赖和期待吗?亦或,超募本身就代表了投资者和企业家共同构建的投机盛宴?
可以看出,资金陡增以后公司首先是用来解渴,把过去资金饥渴情况下垫支的自有流动资金和银行贷款置换出来。而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贷款以外,剩余的大量超募资金则有不同的用法和去向。
永无止境的资金饥渴
首先,很大一部分企业表现出对超募资金的束手无策。统计结果显示,62.83%的资金没有找到恰当的使用途径,而只能存在银行里收取利息。
以“第一超募王”国民技术为例,19.65亿的超募资金存入银行,按一年定期存款率2.25%计,每年可坐收4421万利息,相当于创业板平均净利润的75.8%;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之一的宝德股份,刚刚上市业绩就大幅跳水,对募投项目投入不多,但是却在所募资金的存款利息上收获不小;南都电源将其89.15%的超募资金除了用于还贷和补充流动资金以外,将10亿超募资金存定期,获得了不菲的利息收入等等。
上市的目的是能让企业在一个更厚实、更广阔的平台上发展业务,但资金融到了,却没有合理的用途,这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损害了投资者利益,而且也对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不利,它意味着企业缺乏创业和创新精神,企业家缺乏应有的想象力和激情,缺乏应有的制度规范,也有悖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
其次,很多企业表现出运筹帷幄的资本运作。统计显示,超募资金用于发展业务的为6.76%,用于增资子公司的1.04%。一些上市公司将超募资金用于扩大主业,或投向基础建设、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等领域。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运筹帷幄地进行资本运作,将部分超募资金输送给利益相关方。
再次,一些企业表现出对超募资金的肆意挥霍。将超募资金投资于买房置地的公司也不在少数。一些公司把资金花在形象工程上,热衷圈地买房买车。
从起初的资金饥渴到上市后的资金盛宴,没有规划很好的项目投资,不甘寂寞的超募资金便被企业家大手笔地用来购置土地和房产。
最后,很多企业热衷于追求高速扩张。从资本市场上融到充足的资金,陡增的内部自由现金流,迎合并强化了企业高管对现金流的渴求,致使其在没有充分论证投资项目收益与风险的情况下,开展一系列基于企业规模扩张的狂热投资。
企业家一般都有着做大做强企业的宏伟理想,突然到来的巨额资金使他们的梦想有可能成真。很多资金充裕的创业板公司盯上了并购扩张,例如,以连锁的方式、以单一商业模式快速复制扩张,抢占市场份额。
这类公司成长极快,但其中风险和陷阱不可小觑。其潜在的风险以及对资金的进一步需求也在剧增,超募资金随着规模的急速扩张终究会耗尽,如果继续迎合这种急速扩张的战略、应对与日俱增的经营费用,公司将对资金有着持续的缺口。
一种极端的表现是,一类企业永远都处于资金饥渴的状态,资金的陡增只能满足其一时的急需,更大的发展欲望期待新一轮更大规模的资金饥渴,企业的发展严重地依赖外部资金不断投入,而无法以自身的造血功能维持其超越常规发展速度。融资——扩张——再融资——再扩张的发展模式使公司陷入无法自我成长,不得不依赖外部不断输血的自我捆绑式的怪圈。太子奶的李纯途就因为非理性急速扩张,陷入“资金鸦片”困境,最后落到控制权旁落。
警惕资金盛宴下的投资冲动
获得外部资金的青睐与支持,对于企业来说是经营、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然而当下我国许多企业在面对资金陡增情况时,表现出非理性的投资冲动,反而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这种导致公司处于极度的资金饥渴的状态,与企业经营的战略定位和企业家的过度乐观和过度自信是分不开的。因此,企业家加强对自己理性认知十分必要。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 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 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 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同时,人们还存在高估获得好结果、低估得到坏结果的心理倾向,即存在“过度乐观”的心理。
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控制幻觉”,即对某件事可能成功的期望超过了实际结果的可能性,即对成功抱有过高的期望。这种控制感知与较低的“风险感知”相伴随,也就是说,人们通常会忽略风险的存在,或对风险不敏感,因而使企业家严重低估投资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对项目或未来的发展没有充分的风险预测与风险防范计划。
从心理学角度讲,自信有着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人觉得自己能够把握和掌控事物的发展规律,推动人们积极努力并使事物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这使人们增加勇气和信心。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拥有适度的自信,才能树立明确的目标,使决策果断高效并在竞争中获胜,引领企业不断创新发展。
然而,自信与自负仅一线之隔,过度自信就成了自负。一些经理人在取得一系列成功之后,会更加放大了自己的控制范围和能力,更加依赖自己的激情和直觉,从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决策。具体来说,过度自信会导致企业过度的多元化投资、过大的规模以及过快的增长速度等问题。
任何资金来源都是有成本的,都需要稳定的收益加以补偿和有序发展,而融资、投资、资金的运营与回收有着客观的节奏和规律。企业家在资金盛宴下,更要约束自己的投资冲动。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商学院教授罗布 · 斯特恩斯(Rob Stearns)说:“中国管理者中的大多数都很自信,自信是件好事,但他们往往过于自信,自信于自己的经验,自信于自己的直觉。但商场毕竟是商场,谨慎、实证、科学的管理才是一名优秀管理者真正需要具备的素质。”
一个民营投资公司的老板用“我们并不比别人更聪明”的告诫来约束自己的投资冲动。在每次论证会的开始,都要把这句话强调一遍,在每一个论证报告或者是汇报材料的首页都要求写上这句话。用这种方式约束自己盲动的机会,不允许论证过程省略任何一个程序和细节,充分考虑任何一种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
日本的大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谈到他的成功经验时说:“缺乏自我观察及自我校认,只是陶醉在自己不断增加的力量之中,甚至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这些都会引起失败。我认为‘事与愿违’的原因就在于出发之前没有做好自我反省的工作,……我认为公司就应该是这样:一面反省,一面经营。我也—直采用此种方法,所以到现在还未遭到很大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