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8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追踪“雪碧灼伤消费者食道”事件


  调查原因:雪碧致消费者食道灼伤

  今年5月,在福州某餐厅吃饭的林小姐喝雪碧不久之后呕吐不止,经检查食道被轻微灼伤。经过医生初步诊断,林小姐喝下的是含氯的消毒水。

  据了解,这瓶生产厂家为厦门太古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产于2012年3月22日的雪碧,倒出的汽水呈淡黄色,和正常的雪碧汽水不一样。拧开瓶盖,闻到一股刺鼻的消毒液的气味,沾到手上,还有些发痒。

  餐厅相关负责人何女士表示,雪碧变成消毒水绝对和餐厅无关,餐厅从来不用消毒水,餐具洗涤一直用洗洁精。经检查,该瓶雪碧没有被工作人员开启过,餐厅之前也没遇到顾客喝雪碧喝出消毒水的投诉。

  调查过程:“问题雪碧”从何而来?

  致消费者林女士食道灼伤的雪碧消毒液成分究竟是什么?厦门可口可乐公共事务及传播部经理蓝女士称,问题雪碧样品检测结果成份为次氯酸纳溶液,这是一种类似巿售含氯的消毒水。

  蓝经理强调,送检结果表明,这瓶问题雪碧完全不是雪碧产品,不含任何雪碧饮料的成分,就是一瓶次氯酸纳溶液。

  “次氯酸纳溶液”为何会出现在未开封的雪碧瓶子里?对此,蓝经理表示,“我们并不清楚”,次氯酸钠溶液此种化学成分不存在于雪碧产品生产线过程中,显示问题并非源自生产过程。她称,在其他市场曾经发生过个别的消费者同类投诉,查明的原因是有人将其他液体装入了饮料瓶中,他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误饮。最后,她强调,“这只是推断”。

  那么,这瓶“问题雪碧”从何而来?蓝经理表示,从其公司到该餐厅,其间有很多流通环节,没有办法查到底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事件发生后,其公司也及时彻底检查了有关仓库、批发商环节,并未发现异常。

  蓝经理表示,公司曾和消费者确认过饮用前瓶盖是否密封,但由于这瓶问题雪碧是林女士的朋友开启的,所以他们对此细节印象模糊。

  调查结果:怎么赔偿?

  当问及有关赔偿事宜时候,蓝经理强调,由于并非源自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以是“基于人文关怀”,并非“赔偿”。她表示,公司与消费者及餐厅三方已于较早前达成共识,基于人文关怀为消费者早日康复提供了帮助。

  当问及是以何种方式“人文关怀”时,蓝经理表示是现金的方式,但可能涉及消费者个人隐私,故不方便透露具体金额。

  链接:“含氯水”风波

  2012年4月,可口可乐经历一场“含氯水”风波。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的员工爆料,称公司在管道改造中,将消毒用的含氯处理水误混入饮料中,涉及9批次、12万余箱可乐。涉及此事的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停产整改,而涉事批次产品也可换可退。

(姚毅婧)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