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8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文化建设催红“坦洋工夫”之花
——平月茶业(福建)有限公司茶文化建设侧记
□ 陈孟生

  平月茶业(福建)有限公司(简称平月茶业),多年来,一直把茶文化建设当作企业重头戏来做。公司认为:茶叶不仅是一种生产的产品、营销的商品,还是一种国粹文化。复兴坦洋工夫,即是复兴坦洋工夫文化。为此,公司把坦洋工夫茶文化看成是一种企业元素、企业形象、企业影响、企业力量。

  难释的文化情怀

  平月茶业公司总部设在全国第二大产茶市——福安市。公司董事长吴平月出生于福安坦洋工夫的发祥地——社口镇。她从小沐浴着坦洋工夫的馨香成长,因而她对坦洋工夫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有着一种刻骨铭心、难以忘却的情怀。平月茶业的成功,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在于吴平月董事长深刻的文化意识。平月常对公司员工说:“一片没有文化内涵的茶叶,与一片普通树叶没啥区别,客人买茶,往往冲着茶文化而来,靠茶吃饭的人,首先要做好茶文化,才能做好企业。” 

  精琢的文化形象

  平月茶业董事长吴平月,不但有着极致的文化理念,而且极具精品文化意识。

  在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上,平月茶业可以说是外有形象、内有素质、内外兼修,相得益彰。平月茶业现任总经理郭光辉说过,从模式上讲,我们平月茶业的制度文化建设,就像福安的一种地方小吃,叫做“光饼夹牡蛎饼”。剖开光饼,饼面的一半表示我们企业外部形象(包括企业给世人感觉实力如何,产品质量的认可度如何,以及企业的诚信度如何,等等)。这方面,平月茶业比同类行业领先一步,实施企业形象(CI)策划,打造统一的企业视觉文化。饼底的一半表示企业素质状况。公司十分重视企业自身素质的提升,具体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下大力气增加投资对厂房、加工机械进行更新、添置,建立生态茶园和有机茶基地……通过打出一系列的“全垒打”来提升生产资料素质;另一方面,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吸纳一大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员工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业工作,同时,不断选派优秀员工参加技术监督部门和茶业局、茶协会举办的对口培训班学习。此外,公司先后6次邀请省内知名茶叶技术专家和营销专家到公司开设茶文化讲座,为公司打造坦洋工夫品牌文化,奠定理论基础,夹在光饼中间的牡蛎饼表示企业的制度建设。平月茶业制订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进行国家规定的一系列认证,确保了公司生产、经营的科学化、规范化、一体化和标准化。

  在企业产品文化包装上,平月茶业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公司认为,坦洋工夫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如此厚重,这种产品包装,更要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突出它的外在美。因此,公司对产品品名的确定、产品的包装,都会进行一番刻意的文化打造,使每一款产品一旦进入消费圈,就可使消费者不仅得到品茗优质的物质享受,也得到精神的愉悦享受。

  无穷的文化影响

  平月茶业公司,是福安市首批授权生产坦洋工夫品牌红茶的专业企业。因为,他们深谙:品牌与文化是互为表里,须臾不可分的。所以公司认为,致力于品牌经营,即是效力于文化经营,只有充分依赖坦洋工夫品牌文化的无穷影响,让广大消费者认知理解坦洋工夫品牌文化,进而唤起广大消费者对坦洋工夫品牌红茶的喜欢,这样才能形成消费,促进公司生产和营销力的发展与提高。同时,平月茶业也深知:坦洋工夫品牌文化的打造与经营,可以塑造坦洋工夫品牌信仰,并传递认知茶叶品牌的价值观,实现坦洋工夫文化品牌从功能效用到社会身份认同,再到情感的享受以致心灵的感召,乃至产生无穷的影响。

  强劲的文化力量

  实践证明,平月茶业通过打造坦洋工夫品牌文化,催红了“坦洋工夫”之花,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平月茶业以直营与间营两种形式,在北京、河北、广东、福建、山东、山西、西安、四川等省市,设立茶叶连锁店100多家,直营旗舰店3家。实现年生产营销茶叶3000多担,产值达1.6亿元。尝到文化建设甜头的平月茶业,现又提出下一个茶文化建设目标:依托福建省闽东地区茶叶产量大、茶商茶企多、名茶知名度高的优势,利用以白水洋、太姥山和白云山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的契机,以及闽东毗邻浙江和长三角地区以及台湾地区的优越条件,发展形成规模较大、品位较高、功能较齐的茶叶文化展示场所和茶叶研究开发基地和文化旅游休闲基地。计划在福安坂中征地100多亩,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发展学院合作,建立福建茶业产业化研发基地。基地中除了建有坦洋工夫历史文化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学院科研实训楼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实训楼外,还将建设坦洋工夫文化体验区、坦洋工夫品牌文化交流区、茶业科技成果对接和茶叶科技研发中心、专家楼和办公楼等,成为立足闽东、面向全国,以坦洋工夫历史文化为研示,以茶树新种培植、加工工艺和茶艺的学习观摩,以及茶叶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集学习、培训、科技咨询、茶文化交流与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研究、发掘、传播茶文化的特色窗口。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