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摄制组离开天门,奔赴河南社旗县——万里茶路最重要的中转站,留下浓重的印迹。
社旗镇原名赊旗或赊店镇,传说因汉代刘秀赊旗举兵而得名,自明万历年间商业兴盛,直至清末民初。繁荣的商业活动使赊店集聚大量的人口,最高时达13万之多。历史上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齐名,为全国的四大商业重镇之一。
赊店位于水陆交接处,潘河、赵河与沙河在其周边交汇于唐河而入汉水。南方水路到此改走陆路,北方陆路自此转水路,南水北陆,运载而来的南北货物在此交接集散,使这里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大码头。转输的大宗商品主要是茶叶、木材、布匹和食盐。
清初,赊店形成了南、东双码头的格局,分别装卸来自北方、南方而来的货物。经历太平天国、捻军的战火之后,为了城市的防御,码头合而为一,移至城外赵河与潘河交汇于唐河的河口处。
镇内依码头逐渐扩建形成72条街道,街道分行划市经营呈专业化的格局,大多数街道以专门经营的商品为名,比如铜器街、瓷器街、药材街、山货街、骡店街等,甚至还有麻花街。最多时曾有16个省的商人在赊店开设商号,先后开设的商铺则不计其数,并成立了带有民间商会性质的同乡会馆十余座。
不计其数的商铺商号中,山西、陕西两省就曾有1225家之多,其中晋商商号就有800多家。山西商人不仅数众,而且在官商两界的影响力巨大。这可能与他们主要经营茶行、票号、钱庄、典当等或利润丰厚或垄断性项目有关,与他们多家总号掌柜捐资得官有关。山西商人在赊店的影响力,物化地表现在了至今依然完好矗立在社旗镇中心的山陕会馆之中。它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正是晋商开拓武夷山茶源茶叶之路日益发展之时,其中就有常氏家族的大德玉、大泉玉、大升玉三家茶号。
山陕商人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山陕会馆内现存的三块与清代赊店的公共商业有关的碑刻中:初刻于雍正二年(1725)、重刻于同治元年(1862)的《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矩》碑,乾隆五十年的《公议杂货行规》碑和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过载行差务》碑。前二碑记述了赊店的商业道德与商业规范,第三碑是对过载行支应南阳府额外的席片数量的公示,以免官府以后“再复加增”。第一碑初刻时山西茶商尚未涉足当地,再刻时就立于山陕会馆,第三碑则是大商业的辅助行业过载行与官府的交涉结果,碑亦立于山陕会馆,足见在此地以茶商为主的山陕商人在赊店整个商业界的地位。
福建同乡会馆是万里茶路在赊店的另一重要印迹,虽然它在规模气势上与山陕会馆无法相比,但它与茶路相关度更密切些。福建商人经营的货物中,茶叶为最大宗。福建会馆的格局是包括茶楼、饭庄、客店、娱乐、敬神为一体的一进二群楼庭院,集同乡会馆与经营场所于一体。新修复的福建会馆门前的对联,写了当今十大名茶,虽甚不妥帖,但却彰显了会馆当年与茶叶的关联。西楼一层供奉三尊神像,中为妈祖,右为文财神,左为茶神陆羽。
200多年的大升玉茶庄,依然临街而立,物是人非,与整个古镇一起,令人遥想当年。